這可能是最窘迫的中國國家運動隊了。 用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下稱“小球中心”)運動三部部長、中國保齡球協會秘書長崔偉紅的話來說,這支由“非職業”運動員組成的、正在昆明海埂訓練基地備戰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國家保齡球隊,是一支“以小米加步槍對抗人家飛機大炮”的隊伍。 月工資僅有600元,訓練場地稀缺、設備陳舊,甚至難以承擔訓練費用,隊員幾乎全是“兼職”者“義務”出戰…… 國家隊種種尷尬的背后,是全國范圍內保齡球運動的消沉。19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那個曾經席卷全國的保齡球熱潮和極其火爆的保齡球市場,如今已潮去無痕,留下的只有少數依然堅守者的落寞。 悲情國家隊 隊員每月僅600元工資 作為一個國家運動項目,保齡球運動的管理者把將于2010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第16屆亞運會當成一次空前的契機——因為這是第一次在我國舉辦亞運會保齡球比賽,也將是我國保齡球項目參加的最高級別國際比賽。他們希望通過在這次比賽上拿到成績,來重新喚起國家及全社會對保齡球的重視,改變保齡球的現實。 “全力以赴備戰亞運會,爭取取得好成績,是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中國保齡球協會目前的首要工作任務。”崔偉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保齡球運動作為非奧運項目,長期以來國家在人、財、物上的投入都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此項運動的發展。 即便是有了空前的重視,投入依然顯得力不從心。目前中國保齡球隊的隊員們正在昆明海埂訓練基地備戰2010年廣州亞運會,對于這8男8女16位運動員,崔偉紅苦笑這是一支來自“五湖四海,年齡跨度從18歲到40歲,以當年紅軍作戰小米加步槍對抗人家飛機大炮”的隊伍。 而女子8名隊員里的4名弧線球選手,也是目前全國能找到的、僅有的4名弧線球選手。“中國的保齡球運動能否取得成績,也就靠這些人了,就像一個‘賭石’的過程,也沒有選擇的空間了。” 之所以強調弧線選手的重要,2005年保齡球世界女子錦標賽精英賽冠軍、現國家隊隊員楊穗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國際上容易出成績的選手多是弧線球選手,但是因為弧線球運動員訓練有較高的場地限制,最重要是需要球道下油(涂球道油),這對一般保齡球場館和保齡球愛好者平常練習來說都是不可能辦到的。” 而下油機造價很高,現在國家隊里用的兩臺2004年買的訓練時給球道下油的機器,已經修補的快要散了架,落后國際專業水平4代。直到今年為了備戰亞運才剛買進一臺新的下油機。 而且,近兩年有能力并曾為中國保齡球隊提供訓練場地的單位全國只有三家:江蘇鹽城國家級青少年保齡球訓練基地,安徽省保齡球協會和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以每個運動員每天130元的訓練經費標準包括吃住行全部,我們管理中心有時都無法支付在這些基地的訓練費用。”崔偉紅如是說。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這次比賽是在國內。崔偉紅介紹說,以往出國打比賽,因為經濟狀況本來拮據,再加之國際航班每超重1公斤就要多收30多美金,所以中國隊每個隊員最多只能帶2個球,或者女隊員一人一顆把球抱上飛機。而同樣的比賽,韓國運動員一人少則帶 8到12顆球,有的人多到整箱托運,隊員們都羨慕不已。有時隊員們還會在賽后,撿別人不要的球,帶回國把球洞補上,再根據自己的手型重新開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