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新區效果圖
高新區施工現場
昔日鹽堿地,如今綠草如茵
青島新聞網11月18日訊 昔日鹽堿地,今朝變桑田,青島高新區正以“敢叫日月換新顏”的氣概書寫又一個創業傳奇。近日,記者走進青島高新區,建筑工地機器轟鳴,運輸卡車來往穿梭,工人們頂著嚴寒加班加點,揮汗如雨。眼前,一條條道路通向遠方,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據青島高新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張斌介
紹,從今年4月中旬到10月底,青島高新區完成了約12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填、吹填,修建了46公里園區道路,鋪設24公里綜合管溝,同時還塑造了240萬平方米水系景觀,建成18萬平方米配套設施主體建筑……一連串數字說明,經過200天的艱苦奮戰,一個全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正迅速崛起,膠州灣北部園區雛形已現。
鹽堿地上崛起新園區
張斌告訴記者,現在的青島高新區膠州灣北部園區,已不是舊時摸樣。高新區所在的區域,以前是一片灘涂,長滿野草、遍地淤泥。冬天時,寒風刺骨,氣溫比市區低2-3度。但是,這一區域位居膠州灣北部,南接青島港北靠內陸,周邊交通便利,非常適合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今年4月15日,青島高新區工委、管委排除萬難,下達了“雙百日會戰”任務。從那一刻起,青島高新區插上了騰飛的雙翼,邁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由于膠州灣北部區域地勢低洼,平均標高在-1到1.5米之間,且淤泥層較厚。按照規定,經過回填、吹填,整理形成的場區土地標高要達到4米。為了高品質完成建設任務,新園區的建設者結合實際,改進工藝與時間賽跑。
高新區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環衛綠化部部長肖仲鳴告訴記者,在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鹽堿地進行排堿,再從膠州灣海底運來“健康”的土壤回填、吹填。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采取國家專利技術——高真空幾密法進行處理,目前已處理面積約43萬平米,比傳統工法節約投資約30%,工期縮短了近一半。同時,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建設部門要求回填的土壤每車必須“體檢”,不符合規定的,一律不用。
目前為止,高新區約12平方公里高品質建設用地已經平整完成,8個招商引資落地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另據統計,“雙百日會戰”開始以來,高新區共完成回填工程8.33平方公里。吹填工程完成1153萬方,吹填土地3.3平方公里,為園區后續發展奠定高標準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