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舊報全文檢索    版式檢索 新聞中心> 國內國際 > 正文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26年變遷: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1
青島新聞網 2009-10-18 06:45:15 中國青年報 現有新聞評論    新聞報料

????10月15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就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中非合作論壇、東亞共同體、中美軍事交流等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馬朝旭的回答被外界認為沉穩又不失風趣,富有思辨力。

????馬朝旭,北京大學國際經濟學博士,曾是亞洲大專辯論會的“全場最佳辯手”,2009年2月開始擔任外交部發言人。這位“口才最好”的人,走上了中國最需要口才的崗位。

????外交部發言人制度自1983

年3月正式創建至今,已經走過26年。26年間,外交部先后有20多位發言人走上新聞發布臺,通過他們的語言、聲音、形象、風度,向全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一個突發事件催生發言人制度

????1983年3月1日,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正式的新聞發言人站在中外記者面前:“中國外交部從即日起建立發言人制度。”

????這是一次面向全世界的歷史性告白。這一告白,源于一年前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這一事件催生了外交部發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4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烏茲別克斯坦首府塔什干發表了長篇講話。盡管這篇講話仍不乏對中國的攻擊,卻傳達出幾個訊息,明確表明了蘇聯的對華態度——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建議雙方進行磋商,采取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蘇關系。

????敏銳捕捉到這一訊息的中國領導人是鄧小平。“鄧小平同志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講話所傳遞的信息。當時,中美之間有關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的會談取得了進展,‘八一七’公報——中美之間三個公報中的第三個公報即將簽署。中美兩國關系的新框架可以說基本確立,著手改善中蘇關系的時機正在成熟。”74歲的外交部老一代發言人,中國駐馬來西亞、文萊、泰國前大使金桂華告訴記者,“當時,蘇聯入侵阿富汗已經兩年有余,加上蘇美爭霸多年,蘇聯已感到力不從心。因此,緩解對華關系可能成為蘇聯對外戰略調整政策之一。蘇聯領導人講話所傳遞出的訊息,為我方調整對蘇政策提供了機會。”

????“小平同志打電話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作出反應。”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在其《外交十記》中回憶道,“那時,外交部還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制度。我仍在新聞司司長的任上,正在考慮設立新聞發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發言人制度的契機。”

????兩天后,即3月26日,發布會在老外交部(今國務院新聞辦所在地)主樓門廳處舉行,前來參加發布會的七八十位中外記者把錢其琛圍在了中央。他們站著,聽錢其琛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

????錢其琛在這個“簡短聲明”中只說了三句話:“我們注意到了3月24日蘇聯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發表的關于中蘇關系的講話。”“我們堅決拒絕講話中對中國的攻擊。”“在中蘇兩國關系和國際事務中,我們重視的是蘇聯的實際行動。”

????這份不到一分鐘的簡短聲明,第二天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中間位置。聲明雖短,但反響很大,國際上給予了極大關注。西方五大通訊社和其他外國媒體紛紛報道,并發表評論。有外電指出:“這一謹慎而含蓄的聲明,預示著對抗了30多年的中蘇關系,有可能發生變化,并使世界局勢為之改觀。”

????這場“三句話的新聞發布會”是外交部歷史上一場特殊而又意義非凡的發布會。這場不設座位、只發布、不答問的發布會,奏響了我國改革開放后新聞發言人制度創建的序曲。

????一年后,即1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和對外交往較頻繁的國務院各部門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發布新聞。一個月后,齊懷遠向中外記者宣布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這樣,外交部率先在各部委中建立了發言人制度。

????從“坐答天下”到“立唱主角”

????細心人會發現,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從“坐答”到“站答”的悄然變化。改變10年來“坐答天下”方式的是外交部原部長助理、發言人沈國放。

????1993年至1998年,沈國放擔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今年9月的一天,沈國放面對記者侃侃而談:“我參加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是在1994年春節過后。從1993年10月開始,我就為我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做準備,每天都翻閱、記背大量的資料。”

????沈國放說,從新中國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舉行過多次記者招待會,開展新聞發布工作,只是一直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創立之初,每周只舉行一次記者會,僅發布消息,不回答提問。從1983年9月起,改為每月第一次記者會回答提問。從1988年起,每場記者會都回答提問。1995年至今,記者會改為每周兩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國家法定假日外,風雨無阻。1997年把現場交叉傳譯改為幕后同聲傳譯。不僅如此,外交部新聞發布會還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和發布時間的限制。

????沈國放認為,26年間,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在不斷完善中發展。但他同時認為,隨著我國在各領域的高速度發展,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持續上升,國際輿論處境仍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十分相稱。

????“中國向世界發出的聲音仍然微弱。”沈國放說,“為了及時宣傳和闡述我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的觀點立場,讓國內外公眾及時了解中國政府的重大舉措、重要政策以及發生的重要事件等,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國際上應該更加有力地發出中國的聲音,應該進一步加大新聞發布頻率,比如每周記者例會起碼應由召開兩次改為召開3次;領導人出訪,同樣可以增加新聞發布次數。我曾經一天召開過3次新聞發布會,很受中外記者歡迎,尤其是在出訪國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目前,外交部每年舉行80多場例行記者會,每場記者會有數十家媒體的近百名中外記者參加。2008年因為舉辦奧運會,全年舉行的例行記者會近百場。2009年1月至8月,共舉行例行記者會53場,主動發布消息166條,受理記者電話提問2060多個。

????為了方便記者提問,外交部新聞司2000年還設立了發言人移動值班電話。每天24小時包括周末和節假日,都受理記者提問和回答記者提問。此做法一出臺,就受到外國媒體的好評,認為“這是中國走向更加開放透明的一個舉措”。今年5月25日,朝鮮宣布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后,當天就接到外國記者100多個詢問中方反應的電話。

????外交部新聞司發布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外交部還視情舉行專場記者會,迅速、主動發布消息。如2008年3月10日,我一些駐外使領館受到‘藏獨’分子沖擊后,外交部發言人當晚即舉行記者會予以譴責。”

????“一句話要把人家講得笑起來”

????幽默,能拉近發言人與記者的距離,增強感染力,有利于展現發言人的親和形象。而有些人認為,在記者招待會、新聞發布會這種正式、莊嚴的場合,面對重大主題,發言人應該始終保持莊重、不茍言笑,幽默詼諧會顯得與會場格格不入,不嚴肅。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幽默并不等于不嚴肅。在重大正式場合,各國領導人幽默、詼諧的表態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金桂華說。

????金桂華舉了兩個例子。比如,一名記者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非常粗魯地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官方關于柬埔寨問題的解釋顯然是前后矛盾的,是誰在對我們撒謊,然后再通過我們向美國人民撒謊?”基辛格停頓了一秒鐘,馬上就回答:“我喜歡這種提問的建設性精神。”他的回答博得全場掌聲。

????“在外交場合回答問題,需要靈活機智和幽默應對。”金桂華說,1979年鄧小平訪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設家宴款待鄧小平一行。席間,布熱津斯基問鄧小平:“中美建交,卡特總統在美國遇到親臺灣勢力的阻擋,不知道您在貴國是否也遇到同樣的麻煩?”鄧小平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有,臺灣省就反對!”

????“多么經典的回答!”金桂華說,“幽默詼諧、反應敏捷,是發言人必備的一種答問方式。”金桂華說,發言人幽默詼諧,往往能夠活躍氣氛,消除記者的對立情緒,產生積極的效果。比如,外交部老部長陳毅早在1965年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就曾經這樣對記者說:“各位記者閣下,你們可要警惕啊,你們到中國來要當心被我‘洗腦筋’啊。”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雙方距離立即拉近了。

????幽默其實是發言人擁有親和力以及性格魅力的具體體現之一,而一個有魅力、有信心、有膽識、有特點、高素質的發言人,才是一名合格的發言人。沈國放在向記者強調,幽默是發言人需要堅持的重要答問手段的同時,更加強調發言人的綜合素質。他說,發言人制度已經走過20多年,發言人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維外,還應在言行舉止、風度儀表、氣質形象等方面有更加良好的表現。

????“尤為重要的是,發言人首先要對祖國忠誠,要了解和熟悉中國的國情,要掌握外交政策。”沈國放說,一名合格的發言人應具備以下素質:一是政治素養要高;二是業務素質要精;三是反應能力要快;四是溝通能力要強。

????怎樣把個人的特點和政策很好地結合?沈國放認為,每個發言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我的特點就是,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愿意靈活一點,如果所有問題都按照口徑回答,發布會就可能不很成功。發言人應把個人特點與政策掌握這兩點結合好,靈活地回答記者問題,而不是完全照本宣科。”

????外交部新聞司前司長、前發言人,中國駐荷蘭、法國前大使吳建民認為,對外表態中大量存在的官話、套話,容易引起記者的反感,也有損發言人的形象。吳建民曾經說過:“做一個發言人,要做一個聰明的發言人,做一個有魅力的發言人。發言人如果有智慧,一句話就能把人家講得笑起來,一句話就能把人家講得跳起來,這就是講話的藝術。發言人完全可以發揮,不能干巴巴地說教。”

????沈國放對記者說:“發言人越是在緊張情況下,遇到的問題越刁鉆,回答就會越精彩。”沈國放坦言,在他擔任外交部發言人4年多的時間里,回答得較為滿意的問題大都來自那些刁鉆、尖銳的問題。

????“內事”也有了發言人

????不光外事工作需要發言人,“內事”也需要。

????“由于各種原因,在很長時間內,中國政府一直只有外交部一家對外答問的窗口,所以,外交部發言人長期以來回答的問題除了外交之外,還有涉及香港、臺灣,國內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和其他問題。”一位老外交工作者對記者說,“當時,這種情況在國際上可能只有中國外交部一家。當然,隨著我國國務院各部委發言人逐漸機制化,如今這一現象已經改變。”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國家統計局、外經貿部、國臺辦等部門發言人先后走上前臺。1988年,中央進一步明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從此,我國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建設階段。

????近年來,我國政府發言人制度不斷發展,國臺辦、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務部、國防部等部委及各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發言人制度,就主管領域的問題發布信息。據了解,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已經從最初的寥寥數人,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數千人的隊伍。

????有人說:“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象征。”也有不少學者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變化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新聞發言人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外到對內,權力機關從過去的‘不說話’到主動‘說話’,這一轉變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還沒有定型的發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國政府各個部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發言人制度。從過去發言人‘空名空銜’到今天的‘實名實銜’;從發布會上發言人只發布不答問,到今天既發布又答記者問;從過去偶爾發布,到現在定期、頻繁地發布,發言人制度的發展與演變,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同步的。”金桂華說。(記者 戴長瀾)

手機看新聞 | 查看所有評論 網友評論
1
用戶名:  密碼: 新用戶注冊
相關鏈接

上一篇:十一運視覺盛宴堪比奧運 點圣火方式震驚全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通州市| 苏尼特右旗| 彝良县| 武冈市| 沅江市| 泊头市| 珲春市| 祁连县| 密山市| 兰西县| 亳州市| 诸暨市| 桦南县| 镇原县| 贵德县| 桃源县| 盐城市| 抚松县| 禄劝| 嘉义市| 台东县| 偏关县| 塘沽区| 灵武市| 万源市| 郸城县| 青浦区| 乐都县| 浦城县| 枣强县| 迭部县| 合川市| 望江县| 尼勒克县| 清新县| 万载县| 兴隆县| 金沙县| 青州市|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