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帆中心鳥瞰。 (張巖 攝)
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那天起,青島經濟年年歲歲都在發生著巨變。
這些巨變所結出的豐碩果實,不僅讓世人看到了青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偉大成就,更讓世人看到了一個沿海開放城市、一個計劃單列城市、一個最具活力城市和一個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區域經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看到了她為山東乃至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青島經濟實現了讓全世界矚目的大跨越。而青島,也在這不斷的超常跨越中成長和崛起。
經濟總量實現大跨越
GDP,是一、二、三產業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即經濟總量。它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指標。
下面的一組數據,見證了新中國60年來青島經濟總量實現的驚人跨越:
1949年,青島完成GDP僅有2.87億元。1952年完成6.74億元,3年翻了一番多。到1978年,青島完成GDP達到38.43億元,按現價計算,是1949年的13.39倍。
1978年以后,當改革的大幕從中國農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開后,青島經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87年,青島GDP突破100億元,達到111.75億元;1991年突破200億元,達到205.65億元。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青島經濟進一步加快了發展速度。1993年,青島提前實現了“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2000年,青島GDP突破1000億元,達到1150.07億元。2004年,突破2000億元,達到2163.8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躍居第五位。
隨著工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的加快,以及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青島經濟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達到3786.52億元。2008年,全市GDP越過4000億元大關,達到4436.18億元。
經濟總量從100億擴大到1000億,青島用了12年。從1000億到2000億,用了5年。從2000億到3000億,用了3年。而從3000億跨進4000億,青島僅用了1年。
60年來,青島經濟按現價計算,總量擴大了1545.5倍。
青島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綜合實力。2005年,青島首次跨入全國城市十強、副省級城市四強行列。2006年,郊區五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
城鄉走上富裕大道
沐浴著新中國60年來的陽光雨露,今天的青島,已經成長為一個較富裕的城市了。它的“致富之路”,可以從《青島統計年鑒》中清晰地看到——
1949年,青島地方財政收入僅有1527萬元。1952年,突破1億元,達到1.98億元;1978年,上升到13.07億元。
青島真正的富裕,還得從改革開放以后說起。從那時起,青島以改革為動力,在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力培植財源,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全市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地方財政實力顯著增強。
1990年至2000年十年間,青島地方財政收入從24.23億元一路飆升到80.01億元。至2002年,突破了百億元大關,達到110.89億元。此后一直顯現出良好的增勢,2006年,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25.77億元。2008年則突破了300億元大關,達到342.44億元,如果按現價計算的話,相當于1949年的2242.57倍。
在財政收入增加的同時,財政的支出也在不斷增加,1949年僅支出306萬元,而到2008年則達到369.41億元。在這個增加的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條件日趨改善,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有了翻天覆地般的提升。
如果把財政收入比作城市富裕的“硬”指標,那么能源綜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個“軟”指標。這個指標所顯示的不僅是青島單位GDP產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承載能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青島對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兩年,青島的能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而能耗不斷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節能指標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島萬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2008年又比2007年下降5.97%,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計劃指標。目前,我市已累計完成“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計劃的62.9%,為保證完成今明兩年節能目標,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計劃奠定了良好基礎。青島市政府也因此連續兩年獲得省政府頒發的“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單位”獎。
產業結構漸趨合理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30年里,青島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經濟結構極不合理,服務業僅占全部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幾乎與農業所占比重相當。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不僅全面、深刻地改變了青島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進程,大幅度提升了綜合經濟實力,經濟結構也在優化升級中發生了意義深遠的根本性變化。
在全市生產總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22.7:52.7:24.6,農業比重過大,服務業比重太小。這種經濟結構很難推進全市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1978年以來,青島產業結構調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緊緊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通過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家電電子、汽車造船、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經過30年的調整優化,特別是近幾年青島確立了新的經濟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全市服務業呈現出“增速明顯加快、總量日趨壯大、投資快速增長、貢獻日益突出”的良好發展態勢,青島三次產業逐漸繪就了新的發展藍圖,城市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2008年,青島三次產業的比例調整為比較合理的5.1:50.8:44.1。第三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比1978年提高19.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7.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態勢,形成了二、三產業共同支撐全市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實現了跨時代的產業大轉移目標。
工業邁出巨人步伐
青島工業是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是打開塵封的記憶,青島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工業城市卻令人汗顏: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島工業主要以輕紡工業為主,數量少、規模小,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低。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有2.2億元,僅相當于目前一家中型企業的年產出。
改革開放以后,青島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同時利用沿海開放優勢,先后實施了技術引進戰略、名牌戰略、大集團戰略以及工業園區戰略、大項目帶動戰略、產業集群戰略和“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從打造名牌產品,到發展品牌經濟;從發展工業園區,再到發展工業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區,促使工業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日趨牢固。
1978年,青島工業總產值為56.5億元,總量雖然是1949年的25.68倍,但也僅僅是現在海爾集團一家企業的二十幾分之一。1985年,青島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達到111.39億元。1996年,突破千億元,達到1117.37億元,開始接近海爾集團現在的年產出總量。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青島工業進入“十五”、“十一五”時期,青島工業開始邁出巨人步伐,產出總量快速發展。2001年,青島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239.85億元。2008年,青島工業總產值達到8122.73億元,按現價計算,是1949年的3692.15倍。
伴隨著近年來幾次較大的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青島工業產品的升級換代步伐明顯加快,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勢頭好的產品大幅度增長,成為青島產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與此同時,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也使青島工業結構發生巨變:1949年,青島輕重工業比例為84.61:15.39。到2008年末,青島輕重工業比例發展變化為42.91:57.09。根據國際上的有關定理和標準,青島已進入工業化中高級階段。
品牌成為城市名片
追憶歷史就會發現,新中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青島經濟始終有一座燈塔照耀著輝煌歷程,這燈塔就是為青島經濟跨越式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品牌”。
如果把“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比作青島的城市特色,那么,品牌經濟就是這座城市的經濟特色。
青島是全國最早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城市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創“金花”產品,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直至發展品牌經濟,打造品牌城市,青島抓住經濟轉軌的歷史機遇,牽引品牌戰略不斷升級。青島的企業家則充分利用市場開放機遇,精心運作打造品牌,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最先讓人們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爾和青島啤酒。1991年,他們在我國首次評出的10個中國馳名商標中占據兩席。從此,青島品牌經濟的道路越走越寬,又先后涌現出海信、澳柯瑪、雙星、喜盈門、即發、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數量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截至2008年末,青島已擁有中國世界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36件、中國名牌產品68個、中國出口名牌9個、全國質量管理獎企業5個,知名品牌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品牌經濟的發展,為青島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2008年,全市品牌經濟總量達到365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45%。在剛剛公布的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青島有8家知名企業入圍。
近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島在推進品牌經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即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名牌行業—名牌產業—名牌產業集群—品牌經濟—品牌城市。期間,品牌、大企業、企業家共同成長,成為青島經濟的中堅。
人們普遍認為,“這里誕生的品牌,已經影響了中國,正在影響世界?!痹谄放菩膸酉拢鄭u擁有了“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品牌之都”、“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國最具魅力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眾多光環。最近,青島又獲得了“2008中國制造業名城”、“中國500強企業集中10大城市”、“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等新的稱號。
如今,品牌已成為青島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新中國的60華誕即將到來。為紀念這一偉大的時刻,謳歌共和國60年滄桑巨變,展現60年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本報從今天起推出“輝煌60年”專欄,集中反映我市在經濟實力、改革開放、城市建設、人民生活、市民素質、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發生的巨變,敬請讀者關注。(記者 劉芳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