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和培訓機構看來,對孩子進行突擊“魔鬼訓練”,是對孩子進行意志和人格培養。其實,這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是病急亂投醫。 ????8月5日,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將網癮少年毆打致死的案件被媒體曝光。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數百家以挽救網癮和問題少年而存在的訓練營。這些訓練營大多數是商業機構,其訓練也大多是采取簡單粗暴的軍訓、體罰等強制手段。(《廣州日報》8月7日) ????呼吁政府部門加強對各類訓練營的監管無疑非常必要。但是,這類在招生時就明確告訴家長要進行“苦難教育”、“懲戒教育”、“魔鬼式教育”的訓練營,卻有如此廣闊的市場,即便早就有孩子控訴“生不如死”,家長卻前赴后繼地把孩子送進這樣的訓練營,更令人深思。拯救所謂的網癮和問題少年,需要理清三大問題。 ????其一,問題不是僅僅來自學生,更來自教育。網癮真是學生的單方面問題嗎?針對學生進行強化治療,真就可以取得顯著療效嗎?分析網絡成癮的原因,真正的病癥,更多是來自學校教師、家長和社會環境。在學校里,老師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教育,而忽視學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在家庭里,家長總是限制孩子做這做那,而不是鼓勵孩子自主選擇,更不用說與孩子一起上網,告訴他正確的上網行為規范,培養他良好的上網習慣;在社會上,雖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可是執法機構嚴厲打擊了那些明確禁止向未成年人開放、但卻一直對中小學生敞開大門的營業場所了嗎? ????其二,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懲戒太少,而是愛心不夠。對已經網絡成癮以及有其他問題的學生,一種認識是,這類學生缺乏懲戒教育,養尊處優,導致自控力差、自主管理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耐挫能力弱。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吃苦教育、懲戒教育,讓他們在體罰中學會“聽話”。希望一夜之間能消除他們身上的問題,這一行為本身表明,對于孩子,缺乏耐心、缺乏愛——家長和教育機構同時忘了,面對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身上不良的習氣,不可能靠打罵就能摒除,而是需要長時間的感化、引導。事實上,就是“懲戒教育”,也必須以愛心為前提、寬嚴有度。 ????其三,強制式訓練不是人格培養,而是人格摧殘。在有的家長和培訓機構看來,集中時間對孩子進行突擊“魔鬼訓練”,是對孩子進行意志和人格的培養。其實,這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姑且不說讓孩子參加怎樣的訓練營應征求孩子的意見,這是對人格的基本尊重;一個人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也絕對不可能在一次強化受訓中,就可形成。意志、品質的培訓,必須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需要長時間的點滴積累。從小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不包辦一切,這才是正常的人格培育過程。在此基礎上的一些能力與素質拓展訓練,才可能起到提升的效果。 ????此前以電擊治網癮,已被叫停;現在這起治療網癮“懲戒教育”致死的案例,應該引起家長們和社會教育機構的警醒。很顯然,如果學校、社會不承擔相應責任,不關注孩子的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是勢單力薄的,面對孩子的網癮等問題,很難不病急亂投醫。熊丙奇(作者系上海交大教授) |
上一篇:大富大貴就不能開QQ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