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已至,人們對涼鞋的消費該旺了。可記者在臺東商業街的店鋪里看到,涼鞋在瘋狂地甩賣,商家降價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利潤空間還有多大?廠家和商家的關系如何千絲萬縷?我們不妨溯其上游窺窺究竟—— 帶著諸多問題,記者采訪了青島鞋革批發市場,青島東李躍盛鞋城的幾位業主。一位李姓業主帶著記者來到了他的倉庫:只見數千雙涼鞋囤積在庫內,150多平方米的倉庫只騰出一半多點的空間。面對高過自己身體的積壓涼鞋,李老板 “您打算如何銷售這批涼鞋”記者問。 “有什么辦法,只能低價處理了。說實話,這些鞋都是賠錢賣。每處理一雙鞋要用正常價格批發的兩雙鞋來平衡利潤。眼下沒別的辦法,只能趁著這段時間趕緊把鞋處理了,再拖下去可就真賣不出去了。” “今年賣不了的鞋,可以明年賣嘛。”記者說。 “就算明年賣,也是低價處理,也就是在剛入夏的時候處理一下舊鞋,畢竟我們還要賣新鞋吧。鞋的款式每年都在變化,所以鞋是不能存的”。 涼鞋賤賣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件“少花錢就能買好東西”的美事,但對于廠家和經銷商來說卻不那么簡單—— 賣涼鞋需要“天人合一” 今年的夏天來得似乎有些遲,人們在涼爽的迷霧當中度過了半個伏天。不知不覺到了7月份,人們才感覺應該買雙涼鞋了。對于涼鞋批發、零售商來說,這無疑損失了一半的錢財。賣鞋成了“看天吃飯”的生意。 然而,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涼鞋不好賣最終的原因還是在人。在進鞋之前,對進鞋數量的判斷成了勝負成敗的關鍵。 一位王姓老板說:“若事先能估計到氣候的反常,對進鞋的數量加以控制,就能減少或者化解損失。不光是天氣,還有流行時尚、消費者消費能力、心理等因素也應細細琢磨。” 滯銷離不開“廠家的勤奮” “批發商大多從生產廠家直接進貨,廠家何時生產我們就什么時候進貨。”李老板直言不諱。“但是,今年生產廠家3、4月份就開始出涼鞋了,我們也只能3、4月份把鞋先進來。問題是,由于今年伏天來得遲,涼鞋即便擺在柜臺上也賣不了。” 批發商接到貨物以后,就把鞋發給零售商,可消費者那時根本沒有購買涼鞋的打算。剛進的新鞋在柜臺上“風光”幾天后,被零售商退還給了批發商。對于批發商來說,他們不僅是連接廠家和零售商的中介,還是貨物的“終結者”:鞋從廠家發給批發商后,雙方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了”,銷售商從批發商手里拿到的鞋在若干天內,如果賣不掉仍可退還給批發商。批發商成了吃黃連的啞巴。“啞巴”緣何這般被動? 傍上一棵“大樹”不容易 6年前,制鞋業便開始“洗牌”。而眼下的經濟危機無疑加快了優勝劣汰的刷新率。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多數“小魚”不是自生自滅就被“淪為腹肉”,還有另一部份“小魚”在沉默中“爆發”起來。而“大魚”也經歷了一番殘酷的優勝劣汰之選。李老板感慨道:“過去,我到南方進貨的時候,村牛棚里叮當聲就是制鞋的聲音,小作坊很多,廠家更多,與廠家建立聯系、拿貨都很方便。現在去南方看看,基本都是一座座擁有4、5棟廠房的大鞋廠了,小廠每天都在倒閉。” 鞋業市場正在走向壟斷。小廠的衰敗成為淘汰法則下的必然產物,而大廠的崛起也戰戰兢兢。對于批發商來說,給他們供貨的鞋廠突然倒閉無疑斷了他們的“糧道”。批發商需要尋找另外一棵“大樹”來享受“陽光雨露”。然而,小廠的紛紛消失,讓他們在選擇廠家的時候更加困難,在與大鞋廠接觸的時候也容易“逆來順受”。與大廠的關系親密了,自己卻沒了選擇權:“鞋廠生產什么貨,我就進什么貨”一位劉姓老板表示。廠家似乎成了罐裝機,而批發商淪為“罐頭瓶”。 難道批發、零售商在與消費者接觸后作出的反饋對于多數廠家來說無用? ——的確無用! 從仿冒俱全到只仿不冒 昔日,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時過境遷,從“自然篩選”中“淘”出來的老板們開始將生意越做越大:動輒4、5棟現代化廠房,擁有兩條以上的生產線,一天鞋的產量不下4000雙…… 品牌化是企業成長壯大后的必由之路。冒牌對于現在的大廠來說,已經成為過去時。然而,鞋是否應該自主研發?大多數國內制鞋企業選擇走仿造之路。 “拿來主義的確經濟實惠,大品牌的鞋樣一出,很多鞋廠立即‘照葫蘆畫瓢’。這樣的話,廠家不必在研發上投錢,利潤就大了。”一位李姓老板說道。 “你想想,誰愿意傻乎乎地投入巨大的資金聘請設計師、建立團隊來設計鞋樣?鞋設計好了,上市不久就發現和這鞋樣極相似的鞋鋪天蓋地地涌來。況且,有些時候廠家投入極大的成本搞研發卻拿不出東西來。所以,倒不如拿來別人的鞋樣,加個鉚添個釘變成自己的了”。 市場時刻都在新陳代謝。5、6年前,制鞋行業的第一次洗牌已經讓家庭作坊“人間蒸發”了。第二輪的洗牌正在進行當中:一個城市的幾千家鞋廠很快變為幾百家。而在這自上而下的“游戲”里,批發商須直面兩種選擇:要么找尋新的“大樹”,要么為昔日的“大樹”“陪葬”,零售商亦是如此。涼鞋甩賣似乎加速了這整個鏈條的洗牌過程,無疑也使得鞋業市場在無序中濾除些許渣滓…… |
上一篇:啤酒喝不倒,美人競折腰
下一篇:自殺背后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