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天文》2009年第七期總第26期 首位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文/歐陽自遠 導言:2009年7月21日是“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4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更令人感到這是人類科技的一項偉大成就,是一項偉大的壯舉。然而一種質疑“阿波羅”登月是NASA彌天大謊的“陰謀論”愈傳愈廣,甚囂塵上。其實這種說法不堪一擊,不值一駁。也許這種“陰謀論”本身正是另一種“陰謀”,是以一 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告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從1958年開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空間霸權和開展冷戰對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測與載人登月領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賽。1958年,美國先后發射了“先驅者”號系列的4個月球探測器,前蘇聯發射了“月球”號系列的3個探測器,但很遺憾,全部都失敗了。1959年,美、蘇兩國發射了6個月球探測器,前蘇聯實現了探測器在月球上硬著陸及飛越月球,并首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照片。隨后,美、蘇相繼實現了軌道器環繞月球的探測、著陸器與月球車的月面軟著陸探測。 面對前蘇聯在月球探測競賽中保持的領先優勢,為了一舉擊敗前蘇聯,1961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要在60年代的10年內,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在實施載人登月之前,美國先后發射了41個月球探測器,開展了系統的月球探測活動,進行了載人環繞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著陸試驗,加速研制“土星”5號大推力火箭和“阿波羅”載人飛船,為載人登月做了充分的科學、技術與工程上的準備。 “阿波羅”計劃的工程總投資約為254億美元(考慮物價上漲因素,相當于2005年的1360億美元),是當時投資規模最大的巨型科學工程。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2萬多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機構,參與研制工作的總人數超過40萬。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點火升空,歷時5天,于北京時間7月21日4時17分著陸艙在月球靜海地區著陸,尼爾?阿姆斯特朗和艾?奧爾德林兩位宇航員相繼踏上月球表面,開創了人類首次登上地球以外的另一個天體的新紀元,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的那句話——“這是我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成為傳頌至今的名言。“阿波羅”計劃一共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開展了系統的月球科學考察、科學實驗,安裝了探測設施,采集月球土壤和巖石樣品381.7千克。 “阿波羅”計劃的出現與實施,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高性能電子計算機等一大批高新科技產業群體,帶動了整個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工業繁榮。“阿波羅”計劃衍生出了包括航空航天、軍事、通信、材料、醫療衛生、計算機及其它方面科技的3000多項應用技術成果,通過這些成果的二次開發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經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不完全統計,“阿波羅”計劃的投入產出比為1︰4.5,本世紀初美國Chase研究會測算,投入產出比為1︰14。因此,“阿波羅”計劃是一項引領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繁榮,具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偉大計劃。 “阿波羅”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人類對月球和地月系的起源與演化、月球表面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化學組成與巖石類型、內部結構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形成比較完整而系統的認識,對月球科學新體系的構成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阿波羅”計劃推動了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學、空間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快速發展和深化完善。 “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歷史上一項規模最大、涉及領域最廣、引領科技發展、促進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突破與創新、推動產業繁榮、提高管理科學水平、培養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的偉大科學工程,也集中表現了人類敢于探索、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科學精神,是一項偉大的壯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