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在北川縣城 地震博物館方案 ????本報訊 以我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吳長福教授為項目負責人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項目成果,2月底正式上報上海市政府并送交綿陽市當地政府。這標志著歷經近6個月的上海市支援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規劃工作基本完成,轉入審批、實施階段。
????去年5月22日,溫家寶總理再次來到北川,提出將老縣城作為地震遺 ????沒有震害資料,沒有水文、地質、地形資料,關于北川縣城的資料一無所有。10月10日,吳長福等率領由規劃、建筑、結構、地質、交通、環境、景觀及建筑保護等專家組成的團隊進入北川縣城,二話不說,各路專家一頭扎進遍地瓦礫的大街小巷,一進去就是十幾個小時。專家們帶著圖板、儀器,在沒有任何現成資料的情況下,一幢樓、一幢樓、一個街道又一個街道拍照、記錄、測繪……“看到你們這樣工作,我的心里有底了。”北川羌族自治縣縣長經大忠對專家們說。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大家先后4次進入縣城勘察。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實際上應該叫地震展示綜合體。”吳長福告訴記者,北川縣城遺址呈現出地震破壞強烈、災害類型多樣、工程破壞類型全、抗震救災事跡集中等4個基礎特征,“這些特征可以作為人文教育、地震災害、地震次生災害、建筑結構抗震的研究及地震知識的科普教育提供豐富翔實的現場實例。”因此,概念策劃上,我們重點考慮遺址博物館建設目標:留存大災難的記憶、展示人類愛的力量、人對自然的再認識。按照這些思路,地震綜合體被分為遺址、博物館、次生災害展示地等3個功能區。 ????按照功能要求,地震博物館建筑主體將以對災難、事跡、大愛和知識的記憶為核心內容,全方位展示自然災害在自然、人文和科學各方面與人類文明的關系,以實物、模型、多媒體等互動展示方式,使參觀者親身體會到地震的威力和影響;遺址保護區部分將分為老城遺址保護區、中心祭奠公園、新城遺址保護區、龍尾山自然保護區、縣城北部綜合服務區等5大區域,設計原則遵循:祭奠與參觀相結合、原真保護與恢復相結合、現狀與新建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介入相結合;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部分位于北川與唐家山堰塞湖之間,以次生災害、自然地貌、地域文化為保護和展示的主要內容,突出震害對水文、地質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吳長福介紹,遺址博物館建設主要集中在178.04公頃的核心區內。地震中,北川縣城80%以上房屋毀損、面積達122.72萬平米。遺址博物館規劃中,對縣城內毀損建筑提出全面加固及保護處理建議,以整體保持地震遺址的現場原貌,新建建筑總量將嚴格控制。針對當地政府提出的以北川地震遺址為主體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設想,吳長福告訴記者,“方案中給出了遺址保護的原真性、完整性要求以及羌族文化等兩條申報路徑。”申遺方案一,地震遺址申遺。遺址包括滑坡災害區、崩塌災害區、泥石流災害區、河流堰塞區、城市廢墟區,還可以聯合本次地震震中汶川、工業鎮漢旺、虹口龍門山共同以“強烈地震”申報。另一方案突出羌村鎮的價值申報。 ????“北川在地震中損失慘重,亡靈不應被打擾,生命應該受到尊重。”吳長福的話語低沉。據了解,105國道、302省道原來在北川縣城交叉從中心通過,但在整體方案中過境道路通過穿越遂道繞過了傷痕累累的北川縣城,使縣城遺址保持應有的靜穆氛圍。 ????方案中,北川縣城的入口處、中央區域、南面及北面,設了四座守望塔,“逝去的親人已經安息,受傷的心靈需要撫慰,廢墟中讓我們堅強地守望北川。”設計書上寫道;塔下植樹,樹池基座取義方舟:“綠色方舟”以綠色承載追憶、感悟,用生命紀念生命、詮釋生命。 ????據悉,項目成果初稿形成后,已向當地各級政府和國家及四川省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匯報,受到了廣泛好評。“看了你們的方案,我們覺得對得起死去的親人了。”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經大忠說。(程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