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證明,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
????二戰以后,在世界各國把加快經濟增長奉為共識的情況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因片面地追逐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因而在發展過程中,有的國家為解決能源、資源消耗過大和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發展代價;有的國家由于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導致發展的質量不高、后勁不 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問題。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證明,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還包括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應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應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國外發展理論的發展也與此相適應,從世界范圍來說,自從195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劉易斯提出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認為有了經濟增長就有了一切的發展觀在實踐中受挫以后,人類對發展道路的反思和總結不斷走向深入。1962年,美國出版了萊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列舉了大量污染事實說明,人類一方面在創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毀滅自己的文明,環境問題如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米都斯等人的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如果世界現有的人口、工業化、環境污染、糧食生產、資源耗竭的發展趨勢不變,那么,世界就將在未來100年內的某時達到增長的極限,崩潰為凄涼和枯竭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外提出的新的發展觀大致向三個方向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外提出了種種新的發展觀,它們大致向三個方向發展:
????第一個方向是朝橫向擴展發展觀念,如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法國學者佩魯撰寫和發表的《新發展觀》,認為傳統的增長理論把增長只看作是由資本、價格、供需等自發調節的結果,而排除了教育、職業培訓、人口群體質變和增長率的聯系,造成了經濟與文化的對立,導致了人對物的貪戀,實用主義盛行,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泛濫。為此,他提出了“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關心文化價值”的新發展理論。
????第二個方向是朝著縱向擴展發展觀念,如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199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三組織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認為“要在生存于不超過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提出人類可持續生存的9條基本原則,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130個行動方案。
????第三個方向是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念,如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人類自身的發展觀等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印度學者阿瑪蒂亞·森認為,發展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費數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人們獲得能力。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他又進而提出發展就是擴展自由,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進發展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手段,盡管人們追求財富、收入、技術進步、社會現代化,但它們最終只屬于工具性的范疇,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最高的價值標準是人的實質的自由。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構想,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構想,既汲取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了國外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又豐富和發展了它們,如在朝橫向擴展發展觀方面,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在朝縱向擴展發展觀方面,提出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等等;在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方面,闡明了發展要以人為本,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在國際上則提出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展,建設一個民主、和諧、公正、包容的和諧世界。這樣,科學發展觀就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
????(作者:中國社會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徐崇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