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詩成
????經濟學家的策略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推動經濟發展,卻不一定能做到長期、科學的發展。過分聽信經濟學家的意見,而忽視人文科學等其他領域學者們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教訓。
????1月8日《新快報》報道,近日,網上盛傳一篇題為《中國經濟學家駭人語錄大全》的文章,文中收錄了厲以寧、張曙光、張維迎、郎咸平等著名經濟學家的言論。一些經濟學家的話的確讓人無法理解,如“房價漲得快是好事” ,“經濟學家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的” ,“腐敗是改革的成本”等。
????可以想見,這些“駭人語錄”必然會使某些經濟學家遭到輿論質疑。或許,有的語錄忽略了話語存在的背景,有斷章取義之嫌,但是,在涉及社會分配、福利制度、房地產市場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有些言論的立足點離民生很遠,卻是不少人的感覺。
????應該承認,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經濟學家都是“平民經濟學家”,都研究“窮人經濟學”。正如德國學者斯賓格勒所言,評價一個知識分子首先應該看他是否對現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的確,經濟學家不能為了迎合民意而不講科學,但是,經濟學家更不能總站在利益集團一邊,為他們服務。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更為可行的不是改變經濟學家,而是改變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過于重要的地位——現在,某些負責“解釋世界”的經濟學家正在對“改善世界”起著過于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長時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由于某些地方過于看重GDP,奉行經濟至上主義,所以經濟學家在一些地方被奉若神明,經濟學成為這個時代最為張揚的“顯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曾說,現在,很多重大決策,確實都會傾聽專家們的意見,但這些專家,十個里面大概有八個是經濟學家,再加上兩個社會學家或政治學家,沒有一個是人文學者。的確,在一些地方,人文學者基本淡出了政府決策的“智囊團”,很少有領導愿意聽一個哲學家、文學家談論中國應該往哪兒走。
????經濟學家的語錄“駭人”不可怕,但讓這些“語錄”在現實中“害人”更可怕。尤其是在資源緊缺、污染加劇、貧富分化嚴重等問題面前,我們正越來越明白,經濟學家的策略可以在短期內快速推動經濟發展,卻不一定能做到長期、科學的發展。當然,其主要原因要到決策部門那里去找,但不能否認,過分聽信經濟學家的意見,而忽視人文科學等其他領域學者們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教訓。因此,要實現科學發展,就要從這種偏差中走出來,讓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充分博弈,這樣,不但我們的社會能更加公平,經濟學家想為利益集團代言也不太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