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學 陪聊 陪考試
教吃 教睡 教心理
日前,本報熱線接連接到高考考生家長的電話咨詢,目前京城很多家教中心和家政公司新推出的
“金榜隨行”、“名校學子伴高考”等千元高考陪讀、陪考套餐是否真像宣傳得那么好?為此,記者專程到北京家政市場了解了情況,發現這確實是今年高考來臨之際北京家政、家教市場上的全新產品,但是家長、考生、專家卻對此褒貶不一。
●家長觀點:
高薪找“陪讀”,花錢買安慰
“我天天在公司忙得團團轉,沒時間陪孩子,孩子馬上就要高考了,想找個既懂孩子心理又能輔導孩子功課,又能做飯的保姆。”家住朝陽區青年路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每到空閑時,就會不停地給北京各家政公司打電話。
王女士的女兒今年上高三,再有不到二十來天就要參加高考。平日里,王女士與丈夫忙于生意,女兒每天的午飯都在學校或街上隨便吃點兒打發。現在快高考了,王女士自然不放心女兒再這樣湊合,但她和丈夫確實抽不出時間,老人們又都不在本地,因此找一個經驗豐富、會做飯還能照顧好孩子的保姆就成了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不過讓王女士失望的是,找了兩天她也沒找到合適的,“就想找一個年齡大點兒的,或者是在校大學生,可是這樣的保姆真的很少。”
據了解,目前和王女士一樣“求賢若渴”的家長不在少數。由于很多家庭是雙職工,很難專門抽出一個人全方位在家照顧考生,而高考又是家長眼中的大事,誰也不敢等閑視之,唯恐關鍵時期因“后勤保障”出紕漏而影響孩子發揮。
不少家長表示,在收費合理、考生確實需要特殊照顧的情況下,適當安排保姆有利于孩子的高考。家長楊女士就認為,畢竟高考就一回,“只要能給孩子搭配好三餐,并能讓孩子得到心理、作業方面的輔導,花多少錢都值得”。
●大學生“金榜隨行”:
千元報價,仍受追捧
市場有需就有求,這樣的高考陪讀,在市場上很吃香,幾個家教中心都出現“打燈籠還找不到”的情況。
位于北大附近居民樓里的一個以提供名校大學生家教為主要業務的家教中心的一個姓方的女同志告訴記者,她們中心今年入夏以來最受家長歡迎的就是這種叫做“金榜隨行”的高考陪讀套餐。因為守著北大和清華,家長非常認同他們的服務。對外報的價格是80元/天到120元/天,北大、清華的學生要貴一些,其他學校的大學生的工資也至少是平時的兩倍。具體來講,要是只管學習的,一般60-80元/天左右,如果還要管做飯,就80元/天到100元/天。時間主要就是在高考的沖刺階段———最后一個月內。
在這家家教中心,記者遇到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讀的一位姓史的男同學。他告訴記者,他已當了兩年的高考家教。去年是給親戚的孩子補課,但是由于孩子家長工作繁忙,最后家長索性把孩子交給他一個人照顧,吃住都管。由于史同學從小自己獨立,學習生活都很優秀。考生在他的照顧下,逐漸進入備考佳境,不管什么問題,與“保姆”似的大哥哥一說,緊張的心情就得到緩解,成績也有了大幅度提高。那個考生的家長更是贊賞有佳,“交給一個既懂得照顧又負責的大學生,孩子上學有保障,我們很放心。”這使有過陪讀經驗的史同學,信心滿滿地直接來家教公司了,看看其他家長是否有需要,他告訴記者:“像我這樣已經有過陪考經驗的名校陪讀生,在家教市場肯定很受歡迎……”
在該中心登記提供“高考陪讀”的還有位姓馬的女同學,因為其是某知名大學心理學大三的學生,并且擁有心理按摩這項特殊本領。家長紛紛預訂她的檔期。馬小姐也告訴高三學子,別熬夜、多聽聽音樂放松心情、多做深呼吸,并且手把手地教給考生如何有效緩解壓力和調節情緒,所以非常受家長們青睞。
●市場反饋:
特殊需求,成就高價“高考陪讀”
據位于海淀學院路一帶的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姓劉的經理透露,這種特殊保姆服務起源于市場的特殊需求。以往家有考生、工作繁忙的家長只滿足于高考期間能有一個懂得營養配餐的“高考保姆”,照顧考生的飲食起居。可是,從去年開始,我們頻頻接到考生家長的需求電話,要求預訂既懂孩子心理又能輔導孩子功課,最好還會做飯的“全能型高考保姆”。而市面上,符合這樣要求的除了退休老師,就是有高考陪讀經驗、且會做飯的在校大學生。而和上了年紀的退休教師比,考生更喜歡有高考經驗的同齡人———名校在讀大學生,因為剛經歷過高考,熟悉考試題型,心情貼近考生,懂得把握考生情緒,所以他們的很多應考經驗和應考心理歷程,都很容易被初次面臨大考的應屆考生所接受和信服,溝通起來也十分輕松。因此,該公司把由退休教師提供的“全能型高考導師”、由在校大學生提供的“全能型高考陪讀”和持證上崗的“特級高考保姆”作為今年高考期間的主導產品。雖然兩者考前一周加高考3天,共10天的報價都高達1288和888元,但市場反饋非常熱烈,五一前后每天都有10多位大學生陪考被預訂,現在更是供不應求。
北京某家教中心一位姓王的主任稱:“高考陪讀”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家長要求的保姆除有普通保姆條件外,還得有照顧考生的經驗,知道如何應對考生的焦躁情緒,消除孩子的緊張心理,“事實上,能達到這個標準的高考保姆實在是少之又少;家長花錢買來的不過是一個心理安慰。”
工作人員李小姐告訴記者,曾有家長要找“高考陪讀”,他們首先考慮的就是大學生,但是由于大學生還有功課,沒有足夠時間陪考生。這種經過專業培訓的高素質保姆很難找,現在還沒有考慮過。但是由于缺少相關的培訓和專門知識,這些高素質的專業保姆仍然比較欠缺,而這個市場,應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考生心聲:
高考陪考是動力,也是壓力
面對家長的一片苦心,考生們卻是看法不一。
家住中關村的考生元元告訴記者,“五一”前家長聽說班里有人從北大附近找了一個“高考陪讀”,所以“五一”期間也千方百計給自己找了一個。對于家長給自己找的這個“北大中文系”的“陪讀”,元元并沒指望她能成為自己的“高考導師”,而是把她定位為自己的“高考榜樣”。元元說,我覺得“榜樣的力量”應該大于“拐棍的力量”。我只要一看見她,就覺得我看見了北大,就想像著自己九月一日能跟她手拉手走進北大的校門,就不覺得特別困、特別煩。何況還可以跟她交流自己的復習體會呢。畢竟人家是北大的,我覺得她怎么說也有過人之處,值得我學習……
也有一些考生認為“高考陪讀”純屬多此一舉。記者在海淀黃莊的公交車站,采訪到的正在等車的5名高三學生都認為,“高考陪讀”實在沒必要。“都那么大的人了,哪還要人照顧吃飯啊,他們越重視,我的壓力就越大了。”
●業內觀點:
高考陪讀與日常陪讀有天壤之別
學大教育個性化教育研究院院長鄧強指出,“高考陪讀”與日常“陪讀”有著很大不同,平時“陪讀”主要是找知識上的漏洞、方法上的欠缺、心態上的不足,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和心態入手,改善學習的方法,實現學生心智的提高,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成績。而在高考沖刺階段,按照日常學校統一的節奏和計劃進行復習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因此,“高考陪讀”迫于時間緊,已經不可能針對基本知識面進行大面積惡補,更多應該針對考前、考中的心理進行調節,有針對性地傳授臨場應試技巧為核心。學大教育還針對沖刺階段考生的特殊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調節和心理干預,降低考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水平,使考生能夠安心、有效地去復習、考試。
●專家提醒:
“高考陪讀”可能助長依賴心理
中科院高考心理專家王極盛教授提醒:“高考陪讀”沒有必要,“大學生陪考”可能會養成依賴心理、拐棍心理。
試想,一個學生在小學、中學的12年求學生涯中,學習要靠課外吃家教小灶,中考、高考還要大學生陪讀陪考;那么在大學4年的時間里,怎么可能一下被塑造成為具備高等專業知識技能的、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夠及時應變的、合格的工作者呢?!家長和考生都應該意識到:高考也是一次知識的鍛煉,心理上的考驗,是考生經過12年學校教育后,作為一個準成人,第一次自己能夠獨立應對現實社會挑戰的機會。因此,應對高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盡量不以任何借口讓考生輸在這個走向成年的起跑線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高考保姆”還是“金榜隨行”都是沒有必要的。
(律竹 張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