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催生了藝考熱 熱遍大江南北一浪高過一浪
南海網4月12日消息:每年2、3月,他們掀起另一股客運的浪潮,從哈爾濱到海口,從上海到烏魯木齊,只要有藝術招生的城市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名字叫藝術考生。
藝考熱
,一浪高過一浪。據悉,今年山東省藝考的人數已經達到16.9萬,預計約占全省高考人數的1/4,河南的藝考人數則較去年增長了近四成。
功利家長:學這個賺錢容易
“我家鄰居是教小號的老師,家里人看人家賺錢容易,日子過得舒服就也讓我入了這一行。”郭曉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高三班的學生,學習小號9年。在藝考大軍中有這樣一群人:四五歲開始學習器樂、舞蹈,初一甚至小學三四年級就轉入專業的藝校學習,平均學藝時間接近十年。班主任丁老師曾經問過他們一個問題:“假如有足夠的錢,你會去做什么?”答案紛紜卻沒有一人選擇搞音樂。孫科,北京舞蹈學院附中中國舞專業畢業班的學生,母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名知名的舞蹈演員,小學一年級時就把他送到青島小海燕藝術學校進行專業的舞蹈學習。“這些孩子最初對藝術確實是有興趣的,但功利心卻讓大多數家長充當了藝考的投機者,用孩子十幾年的付出作賭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生科的曹老師說。
“把藝術作為敲門磚的學生就算讀了大學也很難有大的發展,藝術首先講求的是熱愛。”北京師范大學舞蹈系金千秋教授說,“藝術生也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不少學生就修了英語、工商管理等學科的雙學位。”
江湖先生:這孩子該學藝術
張瑩學習二胡13年,“當初我們那邊老年活動中心的一個老師非說我樂感好,讓我走藝術這條路,爸媽又不懂這一行,我就稀里糊涂地學了。”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孩子走專業藝術的道路,他們兒時學藝的指導老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何靜的父母也是聽了指導老師的意見才讓她放棄原本不錯的功課專業學習琵琶。在很多中小城市,這樣的江湖先生大批地存在著,不諳行情的父母,被一時的興趣把控的孩子,深深信服于指導老師對孩子才華的熱情判斷中。
“要培養孩子對藝術真正的熱愛,老師和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但目前大部分學藝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具備這兩方面的優良條件,自己業務水平不怎么樣的老師就敢收學生,蹩腳的老師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大批地存在著。”中國廣播藝術團電影樂團指揮范燾說。據他介紹,國外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在樂團工作時所具備的素質,教學和實踐結合得非常好,不但要聽大量的音樂會、唱片,參加演出以及與大師交流的機會也非常多,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立刻適應樂團的工作環境。學生除了藝術以外還會同時學習其他領域、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的培養卻是單打一,搞藝術其他就都不管了,甚至文化課也不學了,最后就變成不得不走藝術這條路,但藝術的基本素質又不扎實,我們常常遇到樂器學了十幾年,準備曲目表演不錯但試奏能力很差的學生。”
老師:文化課不好,藝考吧
前幾天,劉偉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我們班主任讓我學美術,哥,你看我要不要學?”嬌嬌現在讀高二,每次成績都在本科線的邊緣,“班里不少成績不好的學生陸續走了不少,基本都去學美術了。”藝考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是被動參與的,“文化課不好,轉藝考”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在院校對藝術類專業的增設和擴招的拉動下,有的中學為追求升學率,采取勸說等方式鼓勵成績不好的學生參加藝考,甚至有的學校采取強制方式把一些文化課成績較差的學生分到藝術班。
今年,除了播音主持、表演仍是報考焦點,以前不怎么被關注的影視編導、戲劇文學、數字動畫、藝術管理等專業報考人數也出現了井噴。北京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方向,藝術類考生只招22人,但報考人數卻超過1500人。中國戲曲學院的考場外,來自新疆的張女士邊等考試中的女兒邊查看下一個要趕赴的考場,她給女兒報了10所學校,都是影視、戲劇文學、動畫這樣的專業。“先考上再說吧!”當記者問及這類專業畢業后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時,絕大多數家長表示不清楚。“以前家長都把這類專業作為捷徑,這幾年報考人數越來越多,其實競爭可能比普通高考還激烈。”北京師范大學影視傳媒系張智華教授說,“喜歡僅僅是一個前提,還必須有過硬的基本素質,否則天天趕場,費錢又耗精力,最后可能是藝考不成,普通高考也受影響。”
(作者: 尹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