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能力增強 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變
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兩成
本報訊(記者 柳妮)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29.2億元,增長21.2%;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五市實現生產總值1590億元,增長17.4%;上市公司股
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2006年,我市全面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速度較快、質量較高、效益較好、活力較強、社會較穩”的基本態勢。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206.58億元,增長15.7%。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3%;外貿出口增長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7%。
城市創新動力進一步增強
去年以來,我市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創新型城市建設得到穩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29.2億元,增長21.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4.2%。
其中,研究出臺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及意見,確立了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高新區擴區獲國務院批準;新引進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6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國家級技術中心達到11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科考船項目、海洋生物基地推進工作取得進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正式啟動,海爾、海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進入立項建設程序。實施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業等一批創新能力項目。
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變
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圍繞節能、降耗、減排和環保,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實施了“千戶企業節能工程”,對110家重點用能單位實行嚴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推進節能降耗取得實質進展。預計全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5%左右;萬元GDP取水量下降11.8%;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7%;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45%;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64%。
同時,循環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推進。其中,以企業清潔生產為重點的“點循環”、以行業為重點的“線循環”和以生態型產業園區為重點的“面循環”體系初步形成;15家企業和5家工業園區順利通過創建綠色園區(企業)活動驗收;奧帆中心太陽能、植物秸稈氣化、農村沼氣等一批清潔能源項目順利竣工投產;華歐日產3000噸海水淡化裝置建成投入使用,即墨10萬千瓦風力發電、華歐1萬噸反滲透海水淡化等項目進展順利,與西班牙合作的10萬噸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建設。
此外,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圈占土地、亂占濫用耕地等問題,去年我市還切實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制度,嚴把土地供應閘門,加大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大力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縣域經濟快速“奔跑”
去年,我市從政策、投入、經費上更多向農村傾斜,縣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五市實現生產總值1590億元,增長17.4%,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9.6%。五市首次全部進入全國百強。
據了解,全年我市共支持“三農”資金13.7億元,增長44.2%。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和國家級畜產品生產基地全面建成。農村基礎設施、醫療、文化、教育、庫區移民等工程順利開展,900個村通自來水工程全部完成,村村通柏油路通達率達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90個鎮(街道)衛生院標準化及3119個村衛生室達標建設工程、64個鎮綜合文化站和1200個村文化活動室基本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