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一時的C-NCAP碰撞,于1月23日公布了第二批次的碰撞結果,消息一經發布,即有人驚問:“自主品牌到底行不行?”甚有一些
“遠見卓識”之人士據此下判斷:日系車獲佳績,自主品牌全墊底,自主品牌安全性令人堪危。
自主品牌到底行不行?
愚下認為,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C-NCAP和這次參與測試的自主品牌產品的實際表現,而不應該僅僅看星級。自主品牌產品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些差距,但同時我們也應客觀的看到其表現明顯好于國外NCAP起步階段產品的普遍情況,自主品牌產品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從動態的角度去看,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正迅速縮小,并顯示出有能力在技術細節和系統研究方面更進一步。
首先,我們可從06年所進行的兩輪C-NCAP評價的12個車型最終測試結果中來看一看,自主品牌的最高分盡管是三星,但與達到四星標準的合資車差距并不大。如領馭、君越(兩者同為四星級)、奇瑞A5的得分分別為40.3分、40.2分和37.6分,相差僅2分左右。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就憑車價貴了十幾萬,分數高出了2分,諸君就斷定“自主品牌不行了”,這樣也過于太武斷無據了吧。況且,將C-NCAP
06年的測試結果綜合到一起看,自主品牌產品在部分安全性能方面還要優于合資企業的產品。例如,得到三星級評價的奇瑞A5的完全正面碰撞得分就要高于得到四星級評價的速騰、領馭的得分。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說說車輛的“安全性價比”。在C-NCAP測試中,得到五星級評價的皇冠的售價是“僅僅”得到二星級評價的吉利自由艦售價的10倍以上,顯然與售價相比,二者之間的得分差距顯得一點都不“刺眼”。各位若有興趣,不妨親手算一算平均每分值多少車價。而且,在皇冠47.7分的總得分中有3分是靠高配置而獲得的加分,如果扣除這3分,皇冠也只能夠得到四星級評價。因此諸君如果不考慮不同產品的定位、價格等方面的差異,而簡單地將它們的得分和星級進行對比并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就會變成不切實際的“唯星論”。打個比方,參加100公斤級舉重比賽的選手的成績和參加50公斤級選手的成績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
其次,
C-NCAP是個安全等級評價制度。在這個等級評價制度中,它是以衡定的標準分數作為劃分星級的依據,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現象(星級)看本質(分數)。從最終的分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合資品牌的車輛也僅僅以微弱的分數超過40分線進入四星級(如君越、領馭、騏達等)。而自主品牌車輛,如奇瑞A5最后測試結果為37.6分,雖判定為三星,但已非常接近于四星(40分為標準)。四星與三星雖為兩個陣營,但某些產品之間的安全性能卻無本質差距。
最后,從06年的C-NCAP測試結果來看,也并不是所有的合資品牌的成績都高于自主品牌的。曾經自詡為“王牌”的某合資企業品牌得分僅為32.9分。此成績還不及造車只有一年經驗的自主品牌企業比亞迪。或許此時又有人要說話了,這只不過是“洋大人”隊伍中偶而出現一個掉隊的,不足掛齒。愚下不禁要問,崇洋人的眼睛怎么總是那么“愛憎分明”呢?
C-NCAP的開展初衷是為了引導和鼓勵企業提高產品安全技術水平, 幫助消費者深入了解和對比產品信息;而不是為了去樹立一個崇洋媚外,貶低自主品牌的標準。
隨著自主品牌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整體技術水平也迅速提升。通過對已經進行的自主品牌產品的評價來看,在車身結構、乘員保護等方面都采用了在國際上較為成熟、先進的技術,因此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去更進一步。
當然,在有足夠自信的同時,我們還是要承認,無論是技術還是管理上,中外車企尚存在一定差距,“同志仍需努力”,不管是否有可比性,不妨訂個目標:未來某次不幸的真實碰撞中,自主品牌A級車與進口豪華車相遇,自主品牌的乘員定無大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