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人員在查看英雄遺跡。

李劍英英姿。
撞鳥后選擇迫降
2006年11月14日,蘭空某團駐地天氣少云,能見度大于10公里,是個飛行的好天氣。上午11時17分,飛行員李劍英(代號639)駕某型殲擊機起飛,執行空中巡邏游獵任務。起飛、出航、空域動作和返航、解散加入起落航線均正常。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竟然成了李劍英和自己心愛的戰鷹一起進行的最后一次飛翔。
“639起落架好,大力臂!”“639襟翼全放!”12時02分許,飛行員李劍英接連向指揮員報告。“檢查好三轉彎!” “著陸!”指揮員回答。
戰機像往常一樣下降高度,進入三轉彎,加入下滑線,一切正常。
12時04分09秒,當飛機的高度下降至194米、距離機場2900米時,突然遇到鴿群撞擊,發動機“砰”的一聲巨響。
12時04分09秒,李劍英:“我撞鳥了,我要調整跳傘。”
12時04分15秒,李劍英:“看迫降行的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了。”
12時04分18秒,李劍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
12時04分25秒,飛機解體爆炸。
這是李劍英烈士最后和塔臺的三次通話,他的聲音依然非常沉穩,未聽出任何的慌亂。是什么原因使李劍英放棄了跳傘的機會,而改為成功率較低的迫降?
他保護了3500名群眾
鳥撞飛機是世界性航空難題,每年都有不少民航、軍用飛機因此遭遇空中險情和空難。有些飛機有兩個發動機或多個發動機,撞鳥后,可以緊急關閉被打壞的發動機,實施迫降,而李劍英駕駛的戰機是單發機型,想要著陸難度可想而知!
在李劍英第一次報告飛機撞鳥的時候,戰機距機場跑道頭2900米、高度為194米。一時間,機身劇烈抖動,發動機轉速突然下降,溫度急劇上升,戰機的高度平均每秒下降11米。
通常情況下,飛行員在遇到類似特情時,往往會報告“我撞鳥了,跳傘!”而李劍英卻報告說“要調整跳傘”,他到底要調整什么?據事故調查組人員推斷,如果不調整而直接跳傘,飛機很可能墜毀在村莊田野,必將危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后果不堪設想。他要調整跳傘,目的在于避開村莊。據介紹,從鴿群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范圍內,分布7個自然村、一處高速公路收費站和一個磚瓦廠,共有814戶。沿下滑軌跡依次分布3個村莊、共268戶,居住著3500個人。
沒有一名群眾受到傷害
另外,李劍英駕駛戰機多年,深愛他的“伙伴”,哪怕只要有一點希望,他也要把戰機開回去。李劍英憑著精湛的飛行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頑強地操縱著駕駛桿,努力把這匹不聽使喚的“野馬”駕駛到沒有人煙的跑道延長線,并沉著冷靜地向指揮員報告:“看迫降行的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看著戰機就要接近跑道延長線,12時04分18秒,他再次報告:“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
起落架緩緩收起,戰機快速下降,90米……70米……50米,飛機機頭微微上仰,著陸在跑道的延長線,并像箭一樣地向前沖出,當沖至離第一接地39.3米處,不巧被高出地面3米的水渠護坡阻擋。12時04分25秒,飛機撞擊后爆炸解體,李劍英壯烈犧牲。
飛機解體后發生的爆炸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爆炸現場距離最近的一位群眾不到20米的距離,幸運的是,沒有一名群眾受到傷害。
“當時飛機上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發航空炮彈,1發火箭彈,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如果跳傘后的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蘭空某部的部隊長李少華告訴記者。
事故發生后,空軍事故結論組在檢查飛機殘骸座艙前擋風玻璃上部時發現不少散射狀血跡和鳥毛,發動機Ⅰ級壓氣機葉片呈被軟物體撞擊損傷的典型特征。在跑道北頭延長線2.9公里處發現12處散落的信鴿殘體。
從準備跳傘到調整后跳傘,再從準備迫降到執行迫降,短短16秒,李劍英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光榮地發揚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據《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