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即墨縣令石刻現嶗山
市民房振興在嶗山發現未被記載的石刻 經查書求證發現它已300多“歲”
早報訊
在嶗山發現
未被記載的清朝康熙年間的石刻后,家住李滄區的房振興展開考證,“我認為這塊石刻是當時的縣令為調解僧俗地界間矛盾立下的界碑!弊蛱,房振興撥通早報熱線82888000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希望自己的發現能得到島城專家認證。
房先生說,12月26日,他和朋友宋師傅來到嶗山西麓的石門山,偶然發現一塊大石上方的落葉叢中露出石刻的痕跡。經仔細辨認,石刻的內容為“正堂龔老爺親自踏明分水嶺為界”(上圖)等繁體字。房先生說,他查閱了《嶗山志》和《嶗山碑碣與刻石》等資料,但沒有找到關于這塊石刻的記載。
房先生又查閱了歷史資料,發現自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立即墨縣開始,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為止,即墨只出現了一位“正堂龔老爺”,他是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即墨知縣龔銓,離任時間為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除此之外,房先生還發現這處山梁東面是“七口峪”村,山梁西面是佛教廟宇“石門庵”。此石刻不存在行政區域劃分界碑的可能性,只能是石門庵僧人和七口峪的村民因為土地、山巒歸屬問題引起訴訟,即墨知縣龔銓親自帶人到現場勘察所立的界石。
“這處石刻對研究嶗山歷史有珍貴意義。”房先生說,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該處石刻的時間為:1692—1697年,離現在300多年。(徐勇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