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的代名詞。在大多數人的眼里,這些二十出頭的獨生子女都嬌氣任性、眼高手低、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昨日,由省人事廳高新技術人才市場舉辦的年內最后一場大型綜合性人才招聘會——2006年甘肅省冬季大型
人才招聘會開幕,193家省內外用人單位前來設攤“選馬”,許多企業也“明碼標價”,以此來吸引優秀人才,而在家長極度呵護下成長起來的“85后”獨生子女卻遭受冷遇。
薪資明碼標價企業受熱捧
在本次招聘會上,許多崗位面向有經驗的社會類人才招聘,有一些單位甚至將門檻設置成碩博類人才,條件雖然苛刻,但仍吸引了近6000多名畢業生進場。在招聘現場,一些企業將薪水張榜公布,讓應聘者“心里有數”,蘭州某商貿有限公司招聘的5類人員開出的價碼是1000元到4800元,應聘者絡繹不絕。相反的是部分“工資面議”的單位顯得十分冷清。明碼標價的單位紛紛表示,招聘中最敏感的環節就是談薪資,以往都是由企業詢問求職者期望薪資,這讓求職者左右為難:報高了,會嚇跑公司;報低了,自己又不甘心,這使得每次談薪水都像雙方的一次心理戰,但如果企業主動報價,求職者就沒有了后顧之憂。
不能吃苦成“85后”代名詞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家長極度呵護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獨生子女,不管是從生活條件、精神享受等各方面都充滿了優越感,但記者卻從昨日的招聘現場發現,“85后”城市獨生子女大都遭受冷遇。天津某建筑公司明確表示,他們一不招收應屆畢業生,二不招收不能吃苦的人。某勘探研究院的一位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以前招聘的很多獨生子女都因受不了苦而離開,他們又要重新招人,十分麻煩。在采訪中,許多用人單位表示,“85后”獨生子女大部分有“獨生子女就業綜合癥”,不愿意接受公司紀律和體制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也不愿意接受批評,自理能力也比較差,連應聘都要家長陪著,所以他們對“85后”獨生子女缺乏信心。
用人單位不能“一刀切”
面對用人單位的這種看法,許多求職者表示不能茍同,蘭州理工大學的陳同學認為,這一代城市孩子并不是全不能吃苦,用什么樣的人不在于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也不在于生在哪個年代,而在于這個人能不能拿得下這份工作,他覺得這就是一種歧視。同時熂欽咴誆煞貌糠盅生家長時,他們表示,陪同孩子找工作,主要是為了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孩子約束能力差是用人單位的托辭。
高新技術人才市場的張志峰部長認為,“85后”子女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起點比他們的父輩、祖輩都高,所以他們的視野開闊、知識面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及創新意識都非常強。不同的行業對人才有著不同的需求,用人單位簡單地拒絕顯然不是理智的選擇。
記者 李彥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