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印度首次使用兩枚具備運載核彈頭能力的國產“大地-II”型導彈成功實施了導彈攔截試驗。
試驗立即引起了印度媒體的一片歡呼,稱印度終于有了像美國一樣的“愛國者”導彈。不過,也有分析冷靜地指出,印度這次導彈攔截試驗事先對被攔截導彈的所有參數都了如指掌
,只不過是“左手打右手”,這種本來誤差范圍高達250米的地對地導彈在真正的戰爭中對敵方的導彈是否也能百發百中就很難說了,況且目前就連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尚不完備,更何況印度呢。
媒體歡呼“印度的愛國者”
印度媒體稱,這次導彈攔截試驗的時間大約在上午10時15分左右,第一枚導彈從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錢迪普爾海上軍事基地發射,兩分鐘后,第二枚導彈從惠勒島上的軍事基地發射,兩枚導彈在空中成功相撞。這兩個軍事基地相距約80公里。據報道,試驗用的導彈是上星期剛剛試射成功的“大地-II”型地對地彈道導彈,具備運載核彈頭的能力。
印度此前曾經使用從以色列進口的“巴拉克”導彈進行過成功的攔截試射,但使用自己研制的“大地-II”型導彈卻是頭一遭,許多印度媒體歡呼“印度終于有了自己的‘愛國者’”。
盡管印度不久前曾有過歡慶了一整天后卻發現“成功試射”的“烈火-III”型導彈掉進了大海的新聞,但這一次,絕大多數印度媒體都認為,導彈攔截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功,“印度掌握了攔截彈道導彈的技術能力。”新德里電視臺稱:“試射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是一個讓整個印度都為之自豪的時刻。”《印度教徒報》表示,導彈攔截的成功“終于可以讓印度松一口氣,而不用每天都提心吊膽地想著鄰國對印度的導彈威脅”。《印度時報》則認為,這將使印度徹底改變印巴相互面臨導彈威脅的局面,使印度在印巴軍事對抗中進一步占據主動地位。
地對地導彈竟擊中空中目標
不過,印度軍方人士對于此次試射卻顯得非常謹慎。一名軍方官員在宣稱試射“取得圓滿成功”的同時,卻拒絕確認兩枚導彈是否在空中真正直接相撞,而只是說“我們需要進行數據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印度這次導彈攔截試驗也讓國際許多軍事分析人士驚訝不已。按照國際標準劃分,反導導彈通常分高空和低空攔截導彈。前者一般用于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彈道導彈,后者用于在目標上空攔截來襲彈道導彈。無論是美國“愛國者”導彈,還是以色列的“箭”式導彈,以及俄羅斯的反導導彈,無不是從防空導彈衍生出來的,具備反應時間短、命中精度高等特點,而“大地-II”型導彈卻是一種標準的地對地導彈。根據印度此前披露的數據,該型導彈對地攻擊時,誤差范圍為250米,根本不具有準確截殺來襲導彈的功能。因此,這次試驗雖然可能是印度用改裝導彈獨辟蹊徑,但也說明印度實現反導技術的突破還為時過早,畢竟此次攔截距離近,事先對目標彈的所有參數都了如指掌。
中國國防大學軍事科技與裝備研究室主任張召忠少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成功攔截導彈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在試驗過程中,雙方已清楚掌握對方的意圖,之間會相互配合;而戰爭則好比冷不防地從背后突然襲擊一個人,在有干擾的戰爭情況下成功攔截導彈要困難得多,所以印度的這次導彈攔截試驗有作秀的成分。
張召忠說,導彈攔截系統是一個大型防空體系,包括預警衛星、地面雷達、地面指揮中心、導彈等多個方面在內,需要幾百甚至上千種武器協同合作,光靠一兩種武器是完不成任務的。雖然近年來印度試圖從以色列購買“箭”式導彈,美國也同意賣給它“愛國者”導彈,但是印度的預警雷達系統還不行,買了導彈卻捕捉不到目標。再加上它從各個國家買了很多武器,彼此標準不一樣,現在很難把整個系統協同起來。張召忠認為,發展攔截系統比發展進攻性武器多花5倍的錢,效果還不一定好。現在世界導彈攔截系統建設比較好的首先是美國,然后是以色列,但在以黎戰爭中,住在以色列海法的老百姓都跑了,部署在那里的導彈形同虛設。
印反導系統防備鄰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受海灣戰爭“愛國者”導彈大出風頭的震動,加上巴基斯坦彈道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印度開始萌發建立反導攔截系統的念頭。1998年,印度公開進行核試驗后,在發展導彈和核武器的同時,開始陸續從俄羅斯購買和租借了
S—300系列防空反導系統,并從以色列購買了“巴拉克”導彈,還加快了對國產“三叉戟”和“藍天”防空反導系統的研究工作。2002年,印度軍方專門派人觀摩了美國在科羅拉多州進行的導彈防御模擬演練,并加強與美在導彈防御系統領域的對話。2004年,印度參謀長聯席會議專門向政府正式提出發展反導系統的建議。2005年,印度使用引進的以色列“巴拉克”導彈成功攔截了反艦導彈,但國產“三叉戟”導彈的反導試驗在多次關鍵試驗中都宣告失敗。
目前,印度導彈預警系統的探測范圍約為600公里,但其導彈攔截最遠距離約為80公里,最近攔截距離只有20公里,指揮控制系統的控制范圍也只有200平方公里。因此,印度在反導系統的設計上帶有明顯的“防巴”印記,主要是為了防范巴基斯坦的導彈襲擊,尤其是核打擊。
但印度加快研制反導系統的目的顯然并不只是針對巴基斯坦一國。27日,《印度教徒報》網站稱,周邊一些國家導彈打擊能力的不斷提高使得印度研制反導系統的步伐加快。《印度時報》今年10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甚至把中國列為印度反導系統防御的目標之一。這篇題為《印度今天如何才能打贏一場印中戰爭》的文章指出,印度的軟件工程師們目前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通過復雜的運算監視所有侵入印度領空的導彈,并隨時準備擊毀它,避免1962年中印戰爭的情形重演。文章披露,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制定了“主動打擊計劃”,就“如果中國和巴基斯坦襲擊印度,印度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進行模擬推演。文章稱,印度最大的優勢是秘密開發了導彈防御系統,其反導系統的跟蹤和打擊軌道非常精確,將能夠擊落任何進入印度領空的導彈,甚至是炮彈。
反導系統引發廣泛爭議
國際上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反導系統目前來說仍是個不太實用的燒錢貨。自1983年以來,美國已經在導彈防御系統項目投入了1000多億美元,然而直到現在仍不完善,美國先后進行了10多次導彈攔截試驗,但成功率僅一半左右,即便是成功的那些試驗,美聯社也認為存在虛假嫌疑,或者試驗結果被軍方夸大。
就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都玩得很累,像印度這樣年度軍費才200多億美元的發展中國家更無法對付這個“無底洞”。在2005財政年度中,印度軍費預算雖然比上一年度增加7.8%以上,為8300億盧比(約合190億美元),可不到半年卻花了一大半,其中反導系統投入就高達65億美元,占當年軍費預算的1/3以上。為了填補反導系統這個“黑洞”,印度國防部除要求增加軍費外,就只能縮減其他方面的開支。
盡管多數印度媒體對成功實施首次導彈攔截試驗一片歡呼,但也有一些人不斷發出微詞。就在幾天前,《印度快報》連續刊發了多篇文章,指責印度軍方“毫不珍惜納稅人的金錢”。印度報業托拉斯也曾發表評論稱,一味迷戀反導系統,不僅會導致軍費的畸形使用,影響軍隊的整體建設,還會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長此以往,印度甚至有被反導系統拖垮的危險!《印度時報》則說,導彈防御系統是個龐大的工程,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要量力而行,況且如今的導彈防御技術并不完善,即使傾全部國力也未必能在短期內形成實戰能力,因此,賭博式地發展反導系統無異于飲鴆止渴,后患無窮。《印度防務評論》更指出,試圖憑借核武器和反導系統實現“左手利矛無敵,右手堅盾太平”,簡直就是“做夢”。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弄了幾十年都辦不到,何況是印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