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像西西米多花兒綻放
——青島市第四批援藏黨政干部及第十批援藏技術干部工作紀實

日喀則城全景(于風亮 攝)
西西米多,是一種野花,在內地隨處可見,毫不起眼。但在西藏日喀則,卻是我們見到的唯一一種色彩絢麗的野花。
即使在眼下的旅游季節里,大自然也沒有賦予日喀則更多的色彩。
在連綿的荒原與山谷之中,眼下正工作、生活著11名青島援藏干部,他們是第四批七位援藏的黨政干部:原市南區委副書記、現日喀則地委委員兼日喀則市委書記慕建民;原萊西市委副書記、副市長,現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張中東;原四方區委常委,現日喀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金國;原膠州市委常委,現日喀則市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牛潤之;原青島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執法處處長、現日喀則市城建局局長李同舜;原青島市教育局人事處處長、現日喀則市教育局局長薛光林;原青島市檢察院副處長、現日喀則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熊革,還有第十批四位援藏技術干部:青島市人民醫院辦公室副主任張成、青島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質量監督員于愛水、青島海潤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東部分公司業務科長劉志訓和青島海潤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張克剛。
在雪域高原上,青島援藏干部像西西米多花兒一樣,頑強而絢麗地工作、生活著,他們給蒼茫大地涂抹上了一層頑強而絢麗的生命色彩……
發展經濟篇
從2004年6月進入西藏的第一天起,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們就把促進經濟發展當成肩負的第一使命:再苦再難也要讓西藏人民盡快富裕起來。
發展經濟,從調整農產品結構、促進農牧民增收開始——
洛桑賣西瓜的故事
年木鄉胡達南村55歲的村民洛桑在馬路邊支起一把陽傘,坐在那兒賣西瓜。路邊就是他家的兩畝西瓜地。過往的司機是洛桑的主要客戶。西瓜3塊錢一斤,洛桑一天能收入五六十元。洛桑做夢也沒想到還可以這樣創造幸福生活——
此前,洛桑從來沒有賣過東西,也很少買東西。他吃的糌粑,是自家種的青稞磨成面制成的;他喝的酥油茶是用自家奶牛的奶自制的;就連他穿的藏袍、睡覺蓋的毛毯都是他妻子拿自紡的粗羊毛線用祖傳的織布機織出來的。洛桑偶爾到鄉里的集市上去逛逛,即使沒有錢,也能用一條羊腿換兩簸箕土豆回來。
“種西瓜?西瓜能當飯吃?不種青稞不養牛,不就是不務正業嗎?”洛桑感到鄉干部、村干部號召種西瓜這事挺可笑,他冷眼觀察著種西瓜的農戶,很快他發現自己錯了。
去年,洛桑因為賣西瓜掙到了“一大筆錢”。他告訴記者,過去他種青稞,一畝地能收入六七百塊錢;現在,他種西瓜,一畝地能掙3000多塊。“現在,全村45戶人家都種西瓜了。你看馬路邊一個接一個的西瓜攤就知道有多少人種西瓜了。而且,鄰村的人也在學著種西瓜。”洛桑老漢第一次嘗到了社會分工、商品交換的甜頭。
為了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可謂費盡了苦心。他們意識到,發展經濟,必須從調整農產品結構、促進農牧民增收開始。西瓜是青島援藏干部帶到青藏高原的新品種,與西瓜一起引進的項目還有蔬菜大棚項目、果樹栽培技術、玉米及青稞良種推廣等。與此同時,他們還大力推動以特色種植業為主要內容的“一鄉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引進養雞、養兔、養豬等龍頭企業及飼料加工企業,有效地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2003年日喀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2822元,2005年則達到3384元,年均增長10%。
發展經濟,從引進先進的生產模式開始——
普布養雞的故事
今年“五一”過后,甲措雄鄉下強久村村民普布一家人的生活突然與一個叫李小軍的瘦瘦的四川人發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而且,全村68戶人家都離不開“李小軍”了。
四川商人李小軍4年前創辦了“日喀則順利貿易有限公司”,在農牧區推廣藏雞養殖。他向村民提供種雞和養雞技術,兩個月后以合同價回收成雞。現在,他成了下強久村村民與市場之間的紐帶和橋梁。
“如果單靠我們的力量,想說服藏胞與公司合作,比登天還難。”李小軍告訴記者,“好在有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青島的援藏干部們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鄉干部開會,給鄉干部講市場、講世界上現代農業新型生產方式,而且辦養雞培訓班,一點點幫助群眾認識了養雞的好處。”
目前,李小軍發展了160多個養雞戶,每戶平均養雞400至600只。
普布家就是李小軍的定點養殖戶。普布家這一茬養了700多只藏雞,一年能養兩到三茬。普布家有十口人,養雞之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按現在的情況推算,今年人均年收入有望達到2300元。
發展經濟,從招商引資、促進工商業發展開始——
溫州商人潘欽造的故事
溫州商人潘欽造去年5月來到日喀則創辦了塑料編織袋廠。
起先,他的內弟來到日喀則做生意,打電話告訴他:這邊的投資環境好。于是,他想過來考察一下再說。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下飛機,在機場迎接他的人,除了他的內弟,竟然還有日喀則市委書記慕建民,日喀則常務副市長陳金國。
很快,潘欽造決定進藏辦廠。他與當地政府簽訂了為期10年的廠房承包合同。安裝好機器、在當地招了60多名工人,工廠的年生產能力是1500萬條塑料編織袋。第一張500萬條塑料編織袋的大訂單是陳金國四處聯系幫他拿下的。
隨著潘欽造的到來,牧民的女兒曲珍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17歲的曲珍從200多公里以外的大山里走到日喀則,成了家里第一個拿工資的人,也是全家收入最高的人。曲珍和全廠60多名藏族工人是日喀則有史以來的第一批工人。
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為日喀則市引進了27個項目,協議資金額近2.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3億元。這些項目涉及無污染輕工業、商貿、餐館娛樂、旅游、農牧產品深加工等,既符合日喀則實際,又有很強的帶動輻射力。
發展經濟,從推出城市未來整體建設方案開始——
從卓瑪搬家到政府南遷
40歲的卓瑪住進了新的住宅小區,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盡管小區里有綠地、有兒童樂園、有停車場……但在卓瑪看來,最令她喜悅的還是新房子有上下水管道。
卓瑪原來住在一個名為“教武場”的小區里。房屋為土木結構,地基低于路面,小區沒有排水系統。一到雨天,小區成了水盆,土坯房泡在水里,倒塌了不少。
現在,卓瑪和她原來的162戶鄰居一起搬進了新教武場小區,一個再也不用“一到雨天就提心吊膽”的新小區。而且按政府拆遷政策,卓瑪買新房子只花了43000元,僅相當于房子建設成本的一半,相當于市場價的四分之一。
日喀則建設局副局長普瓊說,青島援藏干部帶來了新的城市改造與建設理念。比如對教武場的改造,先把原教武場小區土地規劃為小商品市場,以每畝150萬元的價格拍賣給開發商,再用拍賣所得1500萬元新建了教武場小區。此舉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又建起了一個人氣旺盛的小商品市場。
新建教武場小區僅是日喀則市新的城市整體規劃與建設中的一個小小實例。
經過深入調研,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進藏不久就向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委以及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日喀則城市建設的整體方案,即行政中心南遷、帶動南部開發、擴大城市規劃面積,城市規劃面積將由目前的24平方公里擴大到50平方公里。2005年6月,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率青島市黨政代表團到日喀則考察時,明確表示:青島市委、市政府將援助日喀則市3000萬元用于行政中心南遷項目建設。當年7月,建筑面積2萬平米的新行政中心大樓即全面開工建設。
據統計,2003年,日喀則全市GDP為5.4億元,2005年達到7.1億元,年均增長15.7%。市本級財政收入2003年為2200萬元,2005年達到2753萬元,年均增長12.6%。
從空中俯瞰青藏高原,是一片寂靜的、人煙稀少的、尚待開發的土地。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在西藏曠野中艱難跋涉了兩年多,他們對這片處女地卻有了另一番認識。“青藏鐵路開通、拉日鐵路(拉薩到日喀則)修建、亞東邊貿市場恢復開放等等,日喀則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慕建民說,“因為這里未經開發,所以它才最具有跨越式發展的潛力。”
轉變觀念篇
日喀則要抓住歷史機遇,當地人首先要從幾千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中脫離出來,適應商品經濟時代,這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心路歷程。
轉變觀念,從造就新一代工人開始——
藏族姑娘到青島當工人
前年5月份,四方區的青島榮達針織有限公司來了13位藏族打工妹:達倉、頓珠卓瑪、拉姆、頓珠卓嗄、德慶……她們是由青島援藏干部從日喀則市選送到青島的。
姑娘們第一次坐上操作臺,手下的電動縫紉機“嗖”的一聲,布料就飛出了手心,把姑娘們嚇了一跳,一下子從座位上彈了起來。
藏族姑娘們按高原的生活習慣,晚睡晚起。進廠之初,她們感到早上按點上班非常痛苦。干累了,她們就自己回宿舍休息,在她們看來,累了就休息,天經地義,不需要和什么人打招呼。這一點,讓車間主任一度大傷腦筋。不過,沒過多久,藏族姑娘便自我調整,適應了“機器化大生產”的節奏。
將西藏姑娘送到內地勞務輸出,是從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入藏后進行“普九”普查開始的。陳金國告訴記者,他們到農牧民家,勸說家長讓輟學的孩子們回到課堂上。家長們卻說:“上學有什么用呢?上完學還不是要回來放羊?”
“得讓藏胞們看到讀書的意義。送藏族姑娘到青島勞務輸出,既為日喀則市培養了新一代工人,又讓農牧民看到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陳金國說。
現在,達倉她們已經回到了日喀則。她們成了城里有見識、有競爭力的姑娘。溫州商人潘欽造說:“我們太需要這樣的工人了。”
轉變觀念,從組織當地干部赴內地考察開始——
年木鄉有棵核桃樹
年木鄉有棵核桃樹,日喀則市委辦公室主任牛潤之用自己的雙臂丈量了一下,樹干的周長是他雙臂長度的好幾倍。
核桃樹年年春華秋實,周圍的人年年到樹下采摘果實。
自打前年年木鄉干部隨日喀則市黨政代表團到青島學習考察回來之后,核桃樹的命運發生了巨變。
首先,年木鄉在核桃樹周圍制作了護欄,把樹保護起來。然后,在核桃樹下立起了一塊牌子,核桃樹成了招攬旅游者的景觀。再后來,游客多了,當地農牧民開始在樹下擺攤出售土特產品,核桃樹下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集市。
日喀則市委副書記、黨校校長張中東告訴記者,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日喀則市先后派出了4個黨政代表團共59名當地干部到內地考察,另外還有14名市直機關干部被派往青島掛職鍛煉。這些藏族干部回來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年木鄉干部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到內地參觀考察,我們永遠也不會想到這棵核桃樹竟然是旅游資源,可以靠它來發展旅游業。
9月13日,記者在日喀則市委黨校采訪,正趕上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學。臺下的學生是各鄉各村的農村基層干部,而臺上教師的層次卻相當高,先后應邀在這個講臺上授課的有在西藏掛職鍛煉的北大博士、國家各部委高層官員等。
一位參加過學習的鄉干部說:“北大的博士龍飛給大家講管理、講營銷、講旅游業發展,大家聽得入迷了。我當了這么多年的鄉干部,一直以為只要勤勤懇懇工作就行,但聽了龍博士的課,我才感到,見識和頭腦更重要。”
張中東說:“全國援藏,使西藏云集了各界精英。我們用黨校這個講臺,請各界專家、學者、政府人士來與當地干部一起交流學習,目的是促進當地干部開拓視野,轉變觀念,盡快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用集中培訓的辦法,把全市80%的副科以上干部輪訓了一遍。”
轉變觀念,從基層組織建設開始——
索朗卓嘎當上村書記
索朗卓嘎,25歲,從鄭州廣播電視大學畢業,2002年分配到日喀則市委宣傳部工作。2005年,她被選派到邊雄鄉塔瑪村任村黨支部書記。
張中東介紹說,在偏遠的農牧區,全靠基層黨支部宣傳黨的政策,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日喀則市有179個村子,相當一部分連村黨支部辦公室都沒有,而村干部中相當一部分人年齡老化,沒有文化。從去年開始,日喀則市委從援藏資金中安排20萬元用于20個農村黨支部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從市直機關中選派一批年輕的大中專畢業生到村里工作,把新的觀念帶到群眾中。
“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索朗卓嘎說。今年,她給自己下的工作指標是,硬化村里的道路。“村里的土路一到雨天沒法走。但要鋪水泥路得要20萬元,”她告訴記者,為此她把有關部門的門檻都踩平了。“既然下來了,就得給村里人留下點什么才行。”
索朗卓嘎說:“整天和農牧民生活在一起,他們教育了我,反過來,我也影響了他們。村里人祖祖輩輩走泥土路,現在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讓他們走上水泥路。”
投資教育篇
2005年6月,杜世成在日喀則考察時明確表示,青島市要追加援藏專項資金625萬元,在兩年內在日喀則市興建25所希望小學。如今,日喀則市8000余小學生的學習環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多吉,8歲,在聯鄉希望小學讀一年級。
多吉家有四個兄弟姐妹。比起哥哥姐姐來,多吉是幸運的。當年,多吉的哥哥姐姐是在村里的教學點讀書。所謂教學點,就是村里的一間空房子當教室,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分成三排坐。老師是從本村讀過初中的人中挑選出來的,稱為代課教師。遇到雨天,土坯房漏雨。老師就讓孩子們自習,自己上房頂補洞。哥哥姐姐讀到小學四年級,本應該轉到最近的中心小學住校學習,父母卻讓孩子們輟學了。
到多吉上學時,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村里的教學點被撤消了,孩子們被并入新建的希望小學讀書。房子是磚瓦結構,各年級分班上課,老師是經過培訓的專業教師。多吉上學,國家實行“三包”,即免學費、免書本費、免住宿費。多吉一入校,學校就發了新校服,這是多吉最好的一套衣服。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再阻撓多吉上學,村干部、鄉干部就會找到家來做工作。現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與各級干部政績考核直接掛起鉤來。
據日喀則市教育局局長薛光林介紹,目前日喀則農牧區村辦教學點已經由2004年的112個壓縮合并為18個希望小學。像多吉這樣的小學生的學習條件已經得到極大改善。
據統計,截至去年,日喀則市初中入學率達到97.55%,鞏固率達到95%,輟學率控制在3%以下;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鞏固率達到99%,輟學率控制在2%以下。
援藏的快樂
“老西藏精神”中有五個“特別”,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沒有到過西藏的人,不能理解“特別能忍耐”這五個字意味著什么。
青島第四批援藏干部成立了一個合唱團,所有到過日喀則的青島同志都聽過他們的歌。這次新聞采訪團一行9人,到日喀則的第一天中午,在食堂里就聽到了他們的歌。他們按藏族風俗,在客人身后站成一排,為每一位客人獻一支歌,他們給男士唱“康巴漢子”,為女士唱“卓瑪姑娘”……但他們最喜歡唱的還是“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那里有條清清的河……”
慕建民對采訪團的同志們說:請你們不要寫我們在這里多么多么苦,請你們告訴家鄉人,我們在這里快樂工作,快樂援藏。
是的,那是一張張曬得黝黑的笑臉,在青島,很少能看到這么黝黑的臉,這么開朗的笑,也很少能聽到這么縱情的歌唱。
一周采訪結束,在臨行的晚餐上,又聽到了合唱團熱情的歌聲,依然是那一張張曬得黝黑的笑臉,但采訪團的同志們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慕建民。今年春節,其他同志陸續回青島了,他卻因為工作獨自留到春節前5天才離開。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宿舍樓里只有他一個人,食堂里只有他一個人……就在那孤獨的一個半月里,他堅持讓藏族老司機普布開車拉著他下鄉調研。在一位藏民家中,淳樸的主人拿出家里僅有的白糖給他沖一碗糖水,令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張中東。入藏的第三天,他就得了肺水腫,住進了醫院搶救。去年帶考察團回青島,胃病發作,住院切除了五分之四個胃。出院后,他在青島休養了一段時間,再次回到了日喀則;
陳金國。即使在春節回青島短暫的休假期間,也不忘給投資商們發短信問候。對于已經引進的項目,他同樣傾注心血,一次又一次幫客商到西藏各地跑市場、找訂單;
牛潤之。兩年來接待了60余個內地考察團,即使在拉薩住院治病期間,躺在病床上還在用手機安排代表團的行程、住宿、門票、車票;
熊革。今年3月,母親病故,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他處理完母親的后事,告別年邁的父親,提前返回工作崗位;
李同舜。2004年9月,日喀則地區舉辦珠峰文化節前夕,傳來了父親病危的消息,忙碌的他含著淚水在電話中與父親作了最后的告別;
薛光林。為了動員輟學的孩子回到教室,他一個鄉一個村地跑,為了到最偏遠的教學點,他多次徒步跋山涉水;
還有四位援藏的技術干部:醫生張成,入藏10天做了13臺手術;高級工程師于愛水,從早到晚奔忙在新建行政中心工地,他自豪地說:他曾參與青島東部的建設,現在他要把自己的勞動成果留在青藏高原上;劉志訓、張克剛,兩位自來水專家,在南郊水廠的工地上,“劉工”“張工”的技術最權威……
我們還不能忘記剛剛回到青島的第九批援藏技術干部,他們是:海潤自來水集團的薛欣喜、盛赫,市衛生局的邢曉博,市教育局的周正超;嶗山區委組織部的王東海,市南團區委的王建。
快樂援藏,可持續援藏。青島援藏11年,可歌可泣。
根據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青島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本著“好中選優、優中挑強”的原則,從1995年以來,先后選派了以張澤忠、李眾民、王作安、慕建民同志為組長的四批、27名黨政干部和十批、60名技術干部赴藏工作,他們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堅強集體,他們為西藏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西藏采訪期間,我們聽到當地干部群眾這樣評說青島的援藏事業和青島的援藏干部——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協黨組書記土登才旺說,這些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對日喀則的發展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付出了巨大的艱辛,使日喀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去年杜世成書記到日喀則,他對日喀則很有感情,做出了城市重心南遷的重大決策。今年夏耕市長又赴日喀則考察指導工作。西藏人民不會忘記青島市委、市政府和青島人民的無私援助和深情厚誼。
日喀則地委書記、日喀則人大工委主任宮浦光說,第四批援藏干部在前三批援藏干部工作的基礎上,按照西藏自治區和青島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日喀則當地的實際,提出未來城市發展的規劃,把援藏事業推上了一個新階段。援藏干部們全身心投入,把青島的改革思路和成功經驗帶到了日喀則,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西藏人民感謝這些青島的好兒女,也感謝培養造就他們的青島人民。
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市長達次說,第四批援藏干部在興辦教育、城市規劃、提高農牧民收入、培養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與當地干部達到了空前團結、完美合作。他們的良好素質、敬業精神、快樂援藏的生活態度給當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甲措雄鄉副書記米瑪扎西說:我永遠忘不了青島援藏干部走遍全鄉每一個教學點實地調研的情景。他們用實際行動教育了我們,感動了我們。
邊雄鄉塔瑪村黨支部書記索朗卓嘎說:青島的援藏事業和青島的援藏干部為西藏人民做了什么,都是擺在面前的,誰都看得見。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西藏人民再苦也有頭,共產黨來了,苦也變甜。”事實就是如此。
……
“快樂援藏”、“可持續援藏”,是青島援藏干部們永不停息的追求。他們的生命就像頑強而絢麗的西西米多花兒一樣,盛開在蒼茫的雪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