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公司說這個小區好的戶型都被預訂了,需要交上5萬元的更名費后才能買到好房子。可我到售樓處一打聽,這處房子并沒有被預訂,隨時都可以買。”昨天,市民楊先生向本報反映了自己在購房中的經歷,“險些被中介白白騙了五萬元。”他心有余悸地說。
據了解,由于二
手房市場交易清淡,部分中介公司難以維持生存,便想了一些歪招,如何規范房產中介是時下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巧立更名費
欺騙購房者
楊先生看中了位于紹興路上的一處新建樓盤國際城名苑,前天上網時,偶然看到一家位于田家花園附近的房產中介里有這個小區的房源,面積120平方米,戶型和位置也比較中意,他便打電話與中介公司聯系。中介公司的人員對他說,這個小區的好戶型目前都被預訂了,要想買只有通過中介公司。“但要交5萬元的更名費,而且還要交納房屋總價款的2%的中介費。”于是,楊先生來到了中介公司,與該公司簽訂了購房協議,并先交上了3萬元錢,余下的錢在雙方簽訂合同時再補交。中介公司承諾過兩天請買賣雙方一起辦理更名。
到了約定的時間,楊先生帶著錢來到了中介公司,要求與賣主見面,同時希望賣主提供已在售樓處交納定金的票據和與開發商簽訂的協議。但左等右等不見影,中介公司聲稱聯系不上賣主。這下楊先生火了。隨后,楊先生又到售樓處一打聽,發現自己購買的這套房子并沒有被預訂,誰來都可以買到。
查明了真相,楊先生再次找到了中介公司,這時中介的嘴軟了,承認自己是在搞虛假宣傳,并無可奈何地退還了楊先生交納的三萬元錢,還一個勁地向他道歉。
“多虧我自己到售樓處問了問,要不然真就被中介忽悠了。”楊先生慶幸自己沒有白白被騙去五萬元。
楊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在不少中介公司的廣告里,都能見到“可更名”的字樣,這些房源的來源不明,而且無法排除其利用熱銷樓盤騙錢的可能。
兩千房中介
備案僅四百
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場處提供的數據顯示是:目前全市的房產中介約有兩千多家,但到房管部門備案的卻僅有四百家左右。絕大多數的中介在工商部門注冊后便開業了,平時的監管還真成了問題。
“許多房產中介是租下一個門面,擺上兩張桌子,再加一臺電腦,就開始對外營業了。”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青島的房產中介除了廣宇宜佳居、青房置換、21世紀不動產等七八家規模較大的公司外,大多數都是分布在街頭巷尾的小中介。
“現在的中介公司和藥店一樣多,哪家服務規范無從可知。”家住人民路的陳先生對記者說,在他家的門前,五六家中介公司毗鄰而設。
據介紹,根據有關規定,凡從事房地產中介業務的服務機構,應當向當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在領取營業執照一個月內應當到所在的房地產管理部門備案。
中介公司多了,競爭便激烈起來,種種不規范的舉動便出現了。像楊先生遇到的更名費問題,另外還有巧立名目多收看房費的現象。
市場混亂原因多
執業制度不落實
“目前房產中介市場存在的問題較多,與相關的法規缺失有一定的關系。”據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場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新的行政許可法實施后,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對中介公司執法沒有了法律依據,對于中介公司存在問題的查處,只有和工商部門聯合執法才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這一行業的管理力度。
“經紀人執業制度的不落實也是一個原因。”青島廣宇房產咨詢公司總經理段濤說,房產經紀人的資格認證已搞了好幾年,但其執業制度卻一直沒有落實,不少小型中介里的工作人員沒有經紀人資格,卻在從事著中介的職業。
“由于房產中介的進入門檻較低,許多失業人員開辦了中介公司。”據中介行業的一位人士介紹,這些人員第二次創業非常不容易,當經營中出現一些違規的問題時,其弱勢的地位常常會博得同情。
記者 蘆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