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9月18日電 題:誰在對企業進行“獎騷擾”?
記者 卜云彤
在海南近日召開的一個企業家座談會上,許多企業對“獎騷擾”不堪其煩,多有怨言。某制藥企業負責人劉先生反映,他們經常收到評獎邀請傳真或信件,甚至一個月收到10多份收費評獎函,少的一次
要出數千元,多的要出數萬元。一些企業負責人指出:“獎騷擾”根源在于政府相關部門把關規范不力,有關部門應該加快解決行業協會“政會合一”的問題。
目前,拉企業“評獎”活動多數以行業協會和社團名義組織。
“評獎”名目繁多,有“中國XX名牌”“XX產品名牌獎”“優秀企業家”等等。不少企業反映,現在評獎活動太多太濫,有的甚至在評獎信函上直接標明不同獎項交納的不同費用。這種商業味十足的評獎活動已經使榮譽變了味。
目前,“評獎”成為不少行業協會和社團創收的重要手段。海南全省現有社會團體1000多個,如果這些機構相當部分組織收費評獎,企業何堪重負、何堪其擾?
“獎騷擾”為何經常得逞?主要原因是行業協會和社團背后有政府部門的縱容和支持,很多“評獎”活動蓋有政府職能部門的公章。有關部門最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社團、行業協會在快速發展中存在4個問題:一是官辦、半官辦色彩濃厚,機關工作人員在社團、行業協會兼職的情況比較多,“政會合一”問題比較嚴重;二是部分社團、行業協會依托行政權力,對會員企業發號施令,謀取小團體利益;三是有的社團、行業協會存在著強制入會、強行收費等不合法行為;四是部分社團、行業協會以社團名義搞行業壟斷,擾亂了經濟和社會秩序。
評獎的本意在于樹立模范,激勵先進。如果喪失標準,濫用稱號,必然導致混亂,喪失評獎機構的社會公信力,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也就無從判斷,甚至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也借“買獎”欺蒙消費者。“獎騷擾”加重了企業負擔,肥了少數單位和個人,也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對于“獎騷擾”問題,解決辦法就是要進一步推動“政會分開”,加大對黨政領導干部兼任行業協會負責人問題的清理力度,逐步實現協會工作人員、財務等從相關部門剝離;進一步落實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管理負責制度,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自律,加大對社團、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亂收費、搞強制性服務行為的監管力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