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走出的“毒梟” 一名大學女講師的制毒不歸路
●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經濟利益的驅動和防范機制的缺失,權錢交易或術錢交易現象已在科研隊伍中出現,一些意志薄弱、價值觀異化的科研人員更可能將掌握的專業技術變為犯罪工具。
近年來屢有發生的科研人員制毒案,一次次向人們敲響警鐘
丈夫負責販賣毒品,自己則利用“專長”在實驗室研究制毒技術,南昌某大學講師胡薇和丈夫劉軍制販毒品案9月6日在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由于僅研發、制造毒品K粉(氯胺酮)就達30.86公斤,法院以販賣、制造毒品罪,判處劉軍死刑。鑒于胡薇在審查起訴階段自然分娩,不適用死刑,法院以制造毒品罪,判處其無期徒刑。
至此,轟動南昌的大學女講師實驗室制毒案終于畫上句號,但胡薇由一名高校科研人員一步步走向制毒不歸路的過程,帶給人們的反思卻并未停止。
制毒案牽出實驗室里的秘密
今年2月,江西禁毒史上設備最全、工藝最精、規模最大的一起制販毒案件告破。令人震驚的是,主犯胡薇竟是南昌某大學檢測中心獲得藥化專業碩士學位的試驗師,具有講師職稱,而原本用于科研的實驗室竟成為研制毒品的場所。
經法院審理查明,2000年3月,胡薇的丈夫劉軍受毒販陳嘉杰和李志君所托,幫助他們研究搖頭丸制造技術。同年6月,胡薇夫婦在南昌將此技術傳授給陳嘉杰,并收取了50萬元的“轉讓費”。根據這一技術,陳嘉杰隨后在緬甸建立制毒工廠大批量制造搖頭丸。制造過程中,劉軍還兩次到陳嘉杰的制毒工廠進行技術指導。
2004年10月,劉軍、胡薇二人租用江西洪康添加劑有限公司的實驗室,研發出制造毒品K粉的技術,后雇人制造K粉。2005年9月,胡薇夫婦改租南昌市某企業廠房繼續制毒,形成“研產銷”齊全的地下毒品加工廠。案發時,警方從胡薇夫婦家中和制毒加工廠查獲K粉共計6993余克。
好奇心讓她與K粉結下孽緣
“我也知道‘氯胺酮’不是什么好東西,普通人可能會對它產生恐懼,但是像我們學這個東西的人,不但不會恐懼,最后還到了癡狂的地步。”談到自己的制毒經歷,胡薇說,“剛開始是新奇感,沒想到越做越起勁,然后就著了迷,事態的發展最終超出了自己控制。”
胡薇制毒讓所有認識她的人感到震驚。“真是沒想到!”胡薇所在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一位副主任說,胡薇是2004年在成都取得研究生學歷后進入測試中心工作的,一年多來,她少言寡語,但業務能力不錯,中心本來還想重點培養她。
在制毒生涯中,胡薇也曾猶豫過,但“礙于情面”使她在制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要是知道有這么嚴重的后果,當初就不會做了。”
胡薇說,當初丈夫叫人來制毒品的時候,她曾勸阻過,還為此吵過架,但由于意志不堅定,事情還是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辦案人員表示,自行研制、生產、銷售毒品及轉讓制毒工藝,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犯罪集團在全國也屬罕見,而掌握了藥化專業知識的胡薇對于制毒工藝則起到關鍵作用。
科研人員制毒帶來的警示
“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自己完了。”隨著案件的宣判,等待胡薇的將是漫漫鐵窗生涯。胡薇說:“要是能從頭再來,我絕不會走這條路。”
胡薇的悔過為時已晚,但近年來屢有發生的科研人員制毒案一次次向人們敲響著警鐘。2000年,中科院在讀博士生邱芳龍配制“美沙酮”;2001年,中央駐鄭州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致梅研制“美沙酮”膠囊;2002年,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實驗中心主任副教授張成功在毒品走私犯罪中擔任技術顧問;2003年,中科院博士生黃小庭指導犯罪分子研發可卡因;2005年,成都某研究所姚福潤擔任“技術指導”,并和他人共同出資生產K粉。
緝毒專家分析指出,個別高校科研人員走上制毒販毒之路,與他們的技術專長、人生觀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經濟利益的驅動和防范機制的缺失,權錢交易或術錢交易現象已在科研隊伍中出現。尤其是,一些意志薄弱、價值觀異化的科研人員更可能將掌握的專業技術變為犯罪工具,滑向罪惡的深淵。
(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華東新聞》 ( 2006-09-11 第02版 ) 胡錦武 馮麗 王俊華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