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北京路小學,有近一半的學生是新市民子女
|
開
學了,跟往常一樣,許多孩子背起書包,快快樂樂走向校園。在這些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新市民子女,他們都來自怎樣的家庭?他們的學習狀況如何?在我們這個城市里,這些孩子是否也享受到了正常的教育?記者昨日展開調查。
新聞調查
新市民子女不搞“單列”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市內四區共有3000多名新市民子女入學,其中相對集中在四方、李滄兩區。四方區教體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全區有近1000名新市民子女達到入學年齡,占總數的1/3。
按照我市有關規定,新市民子女報名時只要符合條件,將享受“市民待遇”,不需要交納“借讀費”,新市民子女入學后將隨機編班,不單獨成班。“以前有個別家長反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新市民子女在一個班,怕自己的孩子受影響,不過,現在這種聲音已經基本聽不到了,其實,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互相理解交流。”一位班主任對記者說。
記者采訪中也了解到,近幾年,新市民子女入學也出現了擇校現象,個別新市民家長為了給孩子擇校,在暫住證和租房合同上“耍心眼”,給孩子填報多個學校。針對這一情況,市北區教體局今年出臺規定,對報名的新市民子女將逐一進行核對,優先安排情況真實的新市民子女入學。
半數家長與子女缺少溝通
記者從北京路學校建立的新市民子女信息庫中了解到,全校402名學生中,有189名新市民子女,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7%%。在剛剛入學的新生中,新市民子女有近50人。這些學生中,從事蔬菜、水果、海產品、小百貨、服裝等個體經營的家庭占50%%,39個學生有無業、失業和無固定工作的父母。
教導主任劉麗娜告訴記者,學校針對新市民家庭做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看,54.3%%的家長每天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少于30分鐘,52%%的家長只有初中學歷。“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父母以體力勞動為主,家庭基本收入低,生活環境較為艱苦,父母大都忙于生計,忽視家庭教育。”劉麗娜不無憂慮地說。
人物
周末在家照看弟弟
●秦靜北京路小學5年級2班大隊長
秦靜兩歲時,父母從江蘇來到青島,在小港市場上賣干海產品。她告訴記者,有時候父母收攤比較晚,他們一家人晚上8點以后才能吃晚飯。“周六周日我是不能出去玩的,因為要在家里照看弟弟,有時候爸爸媽媽干活太累,他們的衣服我就幫著洗。”
北京路小學教導主任劉麗娜告訴記者,像秦靜這樣來自新市民家庭的學生已完全融入到學校這個大集體中,他們與普通市民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
長大掙錢讓爸媽享福
●高琳娜北京路小學4年級2班學生
高琳娜的父母在青島從事箱包生意,在班里擔任班干部的她,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作業沒寫完她是不會出去玩的。高琳娜說,她會好好讀書,將來考大學,找份好工作,讓爸爸媽媽也享享福,“因為爸爸媽媽掙錢供我和姐姐上學很辛苦。”
“沒人瞧不起我們”
●董小娜董小鵬北京路小學4年級2班學生
董小娜和董小鵬是前后桌的同位,還是堂兄妹,他們的父母都在市場上賣海鮮,兩家人住得也不遠,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寫作業、一起玩游戲。
雖然兩個人在同一個班里,但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我和同學們的關系都很好,大家一起玩,沒有誰瞧不起誰的。”董小娜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