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工作時期,李麗以獨特的題材和直白的文風制造了不少話題。在每個人都會出名“五分鐘”的時代,李麗在被問到是否會被行人認出時,她顯出和網絡所見照片不一樣的恬淡
。身為媒體工作者,她雖深諳其中工作要領,但仍對此前部分媒體對她的報道表示了不屑———某些報道根本談不上全面、真實,只是一味地放大某些側面。
李麗認為某些童年經驗形成了她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她的外公外婆70多歲時還經常吵架、動手,這讓她從小就對婚姻缺乏信任。她和以前的男友分手也從不曾怒目相對,“撕破臉太難看了”。這次李麗想通過征婚來完成婚姻,她說自己厭倦了此前的生活狀態。“脆弱、撒嬌,我要重獲這些能力”,李麗聲稱自己想做回小女人。
一直有人寫熱情洋溢的求愛郵件給她,李麗分析了一下應征者的種類,以二三線城市市民居多,其次是在校生較多,甚至還有人直接寄了求職簡歷給她。通過網絡或電話,她發現這些人不適合自己。她要尋找的是志同道合的生活伙伴,而非一個無趣、因循的男人。
李麗說自己雖然想成家,但絕非“橫嫁”,不是隨隨便便就找個人嫁了。她仰望薩特和波伏娃一樣的感情,相愛然而各自仍舊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現場訪問
態度 結婚很土,就得用土法對待它
記者:此前你的生活一直是非主流的,為何選擇這種求偶方式?
李麗:身邊找不到可以結婚的人,要么是我以為他們不靠譜,要么就是他們認為我不靠譜。我身邊都是些不婚族,我自己對婚姻也一無所知。有時候我想,我媽媽要是給我找一個,我就跟他結婚得了。結婚本來就很土,就得用土法對待它。
記者:與男人交往還會和以往的方式一樣嗎?
李麗:我會改變以往的方式。據說老外在婚前會有意識地檢驗一下對方,用旅游或者合作一個項目或其他方式,可以看出對方在日常生活中沒流露出來的性格側面。我覺得這種方式不錯,單憑逛街、吃飯沒法了解一個人。
記者:你厭倦了此前的生活方式?這會不會是又一次行為藝術?
李麗:無所謂厭不厭倦,我只想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我希望我有成功的婚姻,不像你揣度的那樣。從高中住校之后我就一直獨立生活,我在廣州買房子時都是一個人操辦,一切手續辦完后,突然發現一點快感都沒有,只是做完了一件事而已。更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個男人,我想做回傳統的小女人,體會二人世界里的快樂。這次上好逑對我來說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
記者:會在戀愛前考察對象的身體嗎?
李麗:結婚與否和我的性觀念無關。沒必要考察,如果說對身體有什么要求,我希望對方身高175厘米以上,體重在140斤以下就最好。
目的 通過婚姻尋求一個合作伙伴
記者:現在你開始重新看待男女關系了嗎?
李麗:不說男女,我們只說婚姻。我是想通過婚姻尋求一個合作伙伴,而不是找一個人做飯、吃飯。我說的合作伙伴是像陳凱歌、陳紅一樣的,也像南方小城里開夫妻店的兩口子。
我以為很多人有意識地去為婚姻“保鮮”是無效的,什么換個家具呀、換個睡衣呀。開夫妻店的兩個人從來不想離婚,這種信任感不是婚姻之外的人可以想見的,太互相依賴了,甚至可以不管對方是否出軌。
記者:見報后你可能會有應接不暇的郵件。男方如果有很復雜的歷史,你會在意嗎?
李麗:沒想那么多,征婚只是我一個樸素的想法。轟動的事我做了不少,現在已沒興趣了。說起來可能有點理想主義,我希望婚姻是一次升華,而不應該是這種心態———反正我的檔期也空著,來唄。我不會在意他有過多少個女人,一個閱人無數的男人還想跟我結婚,我一下就覺得他可愛了。我以為可能那些不管不顧的男人會娶我,他們大多是些社會人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生活有著奇怪的理解。
計劃 婚姻是兩個人的契約,細節可以商量
記者:結婚會有儀式嗎?
李麗:會公布一下結婚,太形式的就不搞了吧,我希望他是個有創意的人。
記者:你說過你要自由、時間、健康、機會,怎么看待這四個需求和婚姻之間的關系?
李麗:觀念上我不會做任何妥協,婚后好就住在一起,不好就各回各家。那四個需求和任何人的婚姻都不矛盾。
記者:你以前說婚后會“各自鬼混”,你怎么看待忠貞,一個和婚姻有關的詞。
李麗:都是婚前的假設,不是問題。想象薩特和波伏娃的婚姻,這些都不在他們考慮范圍內。婚姻是兩個人的契約,細節可以商量,比如是否完全住在一起、自由度如何,這些可以寫在補充協議里。
記者:婚后會要孩子嗎?
李麗:我對如何養大一個孩子心里沒底,我不能保證用一種健康的情緒帶大他(她)。
兩個成年人什么事都好辦,有個孩子就不同了。如果婚姻可以持續很久(比如三年),當然會生孩子。如果兩個人一直處在協調、磨合階段就免了。
記者:會去做婚前檢查和財產公證嗎?
李麗:可以。這對雙方都是個交代,沒有艾滋,有生育能力,另外也可檢查一下尺寸。對了,用說我是個平胸嗎?
心中的他
思想開放,眼界開闊瘦高個,皮膚白,眼睛不能太大,笑起來彎彎的更好。
有幽默感,但不是話癆。講究衛生,但沒有潔癖。目前可以不是很有錢,但要有事業心和賺錢的興趣。有自我,并尊重對方的自我。思想開放,眼界開闊。膽大心細,喜歡小動物,有愛心,會穿衣服,穿得好看。
年齡23歲-35歲,以在北京生活的人士為佳,國籍不限。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