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印度獲得了政治的獨立,但大饑荒猶如籠罩南亞次大陸的陰云一直揮之不去。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拯救了印度,讓印度逐漸擺脫了饑荒的困擾。“綠色革命”也被西方經濟學家作為成功的案例予以推崇。
40多年過去了,印度農業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經
奪目的“綠色”逐漸泛黃,印度人又開始面臨人均口糧減少的考驗。如何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常綠”之路,已成為今天印度農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
吸取“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教訓,印度政府更加注重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一則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二則可以平衡農業生態。
![]()
8月17日,印度比哈爾邦農民舉行抗議活動。雖然政府鼓勵農業的政策降低了農民貸款的利率,但也致使銀行不愿意貸款給農民。
![]()
2月4日,印度總統卡拉姆(左)與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右)共同出席兩國農業合作協議。開辟海外市場、促進印度農民增收也是印度“第二次綠色革命”的主題之一。
![]()
依靠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水平一直是印度“綠色革命”的主要特征,但也被指責為“科技決定論”。
2005年11月12日,印度時任農業部長沙拉德·帕瓦爾(右)與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左)簽署農業合作協議。依靠從美國這樣的農業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水平是印度“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
“神奇的種子”吹響“綠色革命”號角
1943年和1947年的大饑荒迫使印度政府明白:盡快提高糧食產量刻不容緩。1966年,剛剛就任印度農業部長的斯瓦米納坦決定從墨西哥引進改良小麥種子,播種次年便獲得奇跡般的豐收。印度的“綠色革命”從此啟動。
2006年7月,兩艘澳大利亞輪船緩緩駛進印度南部港口晨奈。船上滿載的是印度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從今年3月開始,印度首次恢復了中斷6年的小麥進口。
印度官方談及重新恢復糧食進口的時候,總是強調這只是短暫現象。但是印度“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和其他農學家卻認為,恢復糧食進口正是長期以來印度糧食生產增長持續下降的一個最近的表現。自“綠色革命”以后,印度農業再次面臨挑戰。
印度的“綠色革命”曾經是世界農業發展史的輝煌一筆。
1943年,飽受戰爭和殖民創傷的印度遭受了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這一年,印度東部大約400萬人口被饑餓奪去生命。這是印度人民歷史上最慘痛的記憶。因此,1947年獨立后,糧食安全很自然地擺上了新生印度政府的議事日程。有關大饑荒的回憶一方面導致了后來的“綠色革命”,另一方面,也促使印度政府采取立法措施,禁止商人以營利為目的囤積糧食。這些措施在今天看來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在當時的印度是很有價值的。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集中力量擴展農業區域,印度的農業比獨立初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人口增長的速度比糧食產量增加速度快得多。上世紀60年代初,印度發生了自獨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饑荒,只能火速進口500萬噸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痛定思痛,印度政府得出結論:農業對印度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發展與穩定至關重要。從此,全國上下開始把農業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當時的形勢要求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顯著提高糧食產量。1966年,剛剛上任的農業部長斯瓦米納坦大膽決定,從墨西哥引進1.8萬噸經過改良的高產小麥種子。播種次年,這些“神奇的種子”就帶來了大豐收,印度國內收成了1700萬噸的小麥。由于過去最好的年份也只有1200萬噸的產量,這一年暴增的產量甚至讓人們手足無措,旁遮普邦的所有學校被迫暫時關閉,每間教室都移作大豐收的應急倉庫。這就是“綠色革命”的開端。40年后,已經被印度人尊為“綠色革命之父”的斯瓦米納坦回憶說:“我們的歷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所謂“綠色革命”,實際上是一項龐大的、以科技為導向的農業綜合發展工程,核心思想是通過推廣高產優良品種、擴大灌溉面積以及發展農業機械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發展,實現作物、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穩產高產。“綠色革命”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繼續開拓耕種面積;對現有的農田進行輪作;使用改良種子。
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印度農民通過“綠色革命”、培育和引進新的高產水稻、小麥品種,大量使用化肥、化學殺蟲劑和利用灌溉系統,使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到上世紀70年代,高產種子、化肥、殺蟲劑和灌溉基本上取代了印度傳統的農業方式。
到“綠色革命”開始10年后的1979年,印度谷物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31億噸,單位農田產量比1947年提高了30%,一舉奠定了印度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的基礎。
又經過20年的努力,印度糧食年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2.2億噸。2000年,印度宣布停止糧食進口。
第一次“綠色革命”不僅僅是農業上的成功,它還帶來了許多附加成功,例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科學意識開始深入人心,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以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農民為代表的印度人民,也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片面追求高產侵蝕農業根基
為了高產,印度農民徹底改變了幾千年的耕種方式,化肥正在讓土壤肥力急劇下降,濫用電力和水正在使資源急劇枯竭,單一高產作物的推廣正在使農業生態系統急劇惡化。
但是,沒有任何變革的效應是永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綠色革命”開始顯露出自身的種種問題。
因為片面追求高產,“綠色革命”過程中,印度各地農村普遍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
“綠色革命”的初期,這確實產生了效果。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付出的代價卻是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環境惡化。
曾經節約的印度農民也逐漸習慣了在農業生產中濫用電力和水。許多水利灌溉田比僅靠雨水自然灌溉的田產量高2.5倍。因此,“綠色革命”后,印度各地興起了越來越多需要大量人工灌溉的田。
但是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水資源開始萎縮。印度的灌溉農業已經接近極限。
印度大多數地方,灌溉作物意味著修建堤壩和將河水導入灌溉溝渠。這對河流及其生態系統來說絕非好事。不過,河水雖然在雨后會重新變滿,但一些地方,河水也不夠滿足灌溉用水的需求,農民被迫開始自力更生。農民利用租來的鉆機和買來的電泵,開采地底下數千年都未曾受到侵擾的水資源。如今有2100多萬印度農民利用地下水澆灌田地,印度2/3的作物都是用地下水灌溉的。地下水正在耗盡。世界銀行近來的一份報告稱,印度依靠抽取地下水來滿足大部分灌溉和普通家庭用水需要,是不可持續的。
土壤和水的質量由于過量使用化學制品也正在日益惡化,大面積種植單一的高產作物品種也使得農業的生物多樣性開始急劇降低。雖然單種栽培的遺傳一致性有利于作物高產,但遺傳一致性也使得單一栽培的作物對害蟲、疾病和氣候變化的抵抗力特別脆弱。在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等所謂“綠色革命”的示范省份,近年來災害頻繁,有不少地區的糧食產量已或多或少有所下降。
革命不均衡催生“跛足農業”
印度“綠色革命”還存在品種單一和區域不均衡的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原來的產品優勢逐漸喪失,農業落后地區愈加落后,最終導致農業整體水平下滑。
同樣致命的是,印度沒有能夠將“綠色革命”的成功推廣到所有的農作物和所有地區。就農作物來說,印度取得的成功只限于糧食作物。1998年,印度不得不進口洋蔥。本世紀初,本屬產糖大國的印度開始進口食用糖。
到上世紀90年代晚期,“綠色革命”稻米和小麥產量增長速度開始放慢以后,印度曾經試圖把成功擴展到豆類和糧油作物上。盡管開發出了高產品種,這一計劃還是無法為農民提供足夠的高產種子。
盡管印度擁有素食傳統,是世界上最大的豆類消費國,但是其豆類作物的產量卻在世界上排名倒數。
就地區而言,只有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表現最佳。在“綠色革命”中成績斐然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區歷史上就形成了較好的農業發展條件,包括良好的灌溉設施、較為發達的交通、通訊設施等。有這些條件做基礎,“綠色革命”中小麥高產品種的引進引發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飛躍性發展。
其他地區,特別是印度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基本上被排斥在了“綠色革命”之外。
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從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綠色革命”對農業增長的推動已有所減慢。1995年,印度谷物產量年增長率為1.5%左右,但是今天這一指標已經降到了1%.與此同時,所有農作物產量增長率已經降到了1.25%.這是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的最低點。
造成農業下降的原因是復雜的,有生產管理上的問題,也有惡劣天氣和缺水等因素的影響。聯合國估計,這樣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目前印度人口每年增長1.5%以上。這一勢頭如果不能盡快得到扭轉,必將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
“第二次綠色革命”喚起農民致富欲
雖然不少印度人開始擔心印度再次發生大饑荒,但是印度政府提倡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更強調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不是糧食安全。
目前困擾印度人的一個命題是,“綠色革命”40年后,印度到底是已經真正走上了朝著中等發達國家發展的道路呢,還是仍處在可能會發生大規模饑荒的邊緣?
印度著名經濟學家派·潘南第卡在印度3月份宣布進口小麥后,遺憾地說:“我們過去一直對6000萬噸的糧食儲備感到沾沾自喜,但現在儲備糧倉就快空了。”印度“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認為情況更為嚴重。他分析說,現在有將近40%的農民時刻想著、準備著從農業中“撤離”,長此以往,“糧倉還會更空”。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天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某些地區,依然存在著類似饑荒的情形,并且多年來沒有太大改變。
但是印度政府對此表現得信心十足。印度總理辛格今年1月呼吁開展“第二次綠色革命”時,并沒有把關切的重點集中放在確保糧食安全上,而是更多強調了提高農民收入。辛格首次強調了水果、蔬菜和其他能夠在出口市場上獲得更高價格的植物品種,鼓勵采取更多高效利用雨水的措施,提倡改善土地狀況、推廣農業技術等。這正是印度“第二次綠色革命”的主導方向。
35歲的艾曼·曼沒有經歷過旋風般的“第一次綠色革命”高潮,但是他正在切身體味著“第二次綠色革命”給他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他現在是印度北部旁遮普邦一個快樂的農民。在這個地區,快樂的農民并不常見,過度開墾和缺水使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陷入了困境。
但是艾曼·曼不久前獲得了解脫。他很快樂是因為一家新成立的農產品出口公司“地鮮”租走了他的90英畝土地來種植蔬菜和甘蔗,這些作物比小麥和大米需要的水少得多。根據艾曼·曼與“地鮮”公司簽署的合同,他每年可以得到3萬多美元,這比他自己種田的收入稍微多一點。他的拖拉機和工人也租給了這家公司,這樣他又可以再多收入一點。
35歲的艾曼·曼說:“我可能不再干農業這行了。”18個月前,他在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附近開了家電腦設計學校。與此同時,在他出租給“地鮮”公司的農場里,秋葵和辣椒正在茁壯生長,它們被采摘后送進倉庫冷藏起來,然后用冷藏卡車運送到200公里外的阿姆利則,接著它們被裝上飛機,運往英國。
走向市場成為印度農業新動力
“地鮮”公司模式已成為印度農業市場化的代表。印度政府期望,市場化不僅可以為農民增收,而且推動印度農業的第二次飛躍。
農產品出口看起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生意,但是對印度來說,卻是其農業尋找新的發展道路的機會。
“地鮮”這樣的公司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一部分內容,它在印度人心中的重要程度絲毫不遜于“第一次綠色革命”。
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的法律還規定農民必須到當地的大市場上出售他們的產品。那時候,艾曼·曼和其他成千上萬的農民兄弟只能用大大低于市場的法定價格把他們的產品賣出,他們無從得知哪種農作物賣得更好,因此他們也沒有任何提高產品質量的興趣。
他們賣出的農產品通過其他的中間商,經過漫長的運輸到達消費者手里。印度計劃委員會的農業專家阿比吉特·森估計,由于炎熱的天氣和缺少保鮮措施,30%-40%的農產品在到達銷售終端前就已經在路途中腐爛。
僅有的幾個冷凍包裝中心也由于缺少地區配送網絡而只能選擇效率低下的貨車運輸。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根本無法支持大規模的蔬菜生產,更不要說出口蔬菜了。
不過現在,市場的壓力形成了出口的潛在動力,新興連鎖超市也催生了對高質量農產品的國內需求。這些都推動著印度農業的變革。
“地鮮”公司在旁遮普邦租下了總面積達4200英畝的78個農場,用來種植大豆、白豆、胡蘿卜、秋葵、玉米筍和其他蔬菜,并將其出口到歐洲和中東。在印度的另外一些地區,“地鮮”公司與農民簽訂購買合同,保證用市場價格收購農產品。在“地鮮”公司的這種商業模式下,印度農民第一次學會了使用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的技術、肥料和新種子,持續不斷地生產高質量的農作物。
艾曼·曼說:“這給我的村莊帶來了令人吃驚的影響。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家庭收入緩解了許多社會問題,我也開始學著用新的方式來做事情。”
印度農業部長拉達·辛格說,要支持大企業進入蔬菜和水果種植和銷售,因為印度農業的這一領域擁有顯著的增長潛力,農民也可以獲得較好收益。她說:“直到最近以前,政府都沒有意識到基本糧食生產之外的聯系,因為主要的焦點一直集中在自給自足上。”
印度國內外都開始預測,逐漸消亡的割裂農業市場和正在興起的現代化供給鏈將成為下個十年印度經濟最顯著的變化。一家農產品出口公司總裁蘇尼爾·米塔爾說:“印度必須運用那些尚未開發出來的內在力量,為全世界提供食物。”
“常綠農業”能否再次拯救印度
印度政府嘗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被批評者指為“科技決定論”。“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提出,應該扭轉“第一次綠色革命”過渡以來化學制品的弊病,鼓勵發展節約和生態農業。
不過,批評人士認為,辛格政府并沒有看到目前印度農業問題的全貌。農業政策分析家德溫德爾·沙爾馬抱怨說:“那些管理這個國家的人相信,科技就是解答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因此致力于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但卻沒有弄清楚為什么‘第一次綠色革命’失敗了。”
來自印度國內外的很多農業專家都指出,印度農業要繼續向前發展,關鍵在于那些在“綠色革命”中不進反退的省份,例如比哈爾邦和中央邦等。這些省份基本上沒有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取得任何進展,但在改變目前農業增長趨勢變慢方面卻具有“巨大潛力”。可以說,印度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將更多來自于旱地農業,特別是通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實施的流域發展計劃。
目前主要問題的癥結在于,過去10多年里,印度為了轉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大量削減了對農業的投資。
1991年,印度農業公用投資占農業產值的2%還多,但是到了2001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5%以下。這實際上是削減了用于升級“綠色革命”科技含量的資金,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的延伸計劃也相應減少。
“綠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納坦正在敦促印度領導人把注意力放在“常綠革命”上。
他提出,所謂“常綠革命”的目標就是修正“第一次綠色革命”帶來的損害,采取新措施,比如不用化學農藥,改用害蟲天敵來消除蟲災,使用有機肥料和效率更高的滴灌等。他同時還提出,應該鼓勵種植那些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比如印度特有的鴨腳稗、珍珠粟及高梁等。
不過,這種想法實施起來可能會非常艱難。雖然這些谷物曾經是印度地方飲食的主要成分,但是“第一次綠色革命”后,小麥的價格大為降低,市場供應也相對充足。因此,重新倡導傳統谷物可能需要大規模的市場推廣,然而,印度政府此前很少在這方面取得成功。
記者 馬晶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