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大典的音樂制作者譚盾與少林寺方丈

譚盾向有關人員介紹《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創作理念
今報鄭州訊
云靄繚繞、泉水潺潺、松濤陣陣,在青山碧水之間、飛檐畫廊之下,聽滌心禪樂、看少林武術,是種什么感受?昨天,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克一行,視察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制作現場,并接見了音樂大典的音樂制作者譚盾和編舞黃豆豆。據介紹,10月15日以后,全國各地的游客就可以在嵩山山谷之內、少林古寺之畔,欣賞到《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這場盛大的實景演出了。
10月15日有望開始試演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自然實景位于距少林寺不遠的少室山待仙谷,占地達到了創紀錄的600畝,將有700名演員同時表演,演出時3000名以上觀眾將坐在蒲團上,在天地之間一邊參禪,一邊欣賞禪宗音樂。據主創者介紹,“天人合一”是《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所要追求的最終境界。
昨天,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舞臺主體結構搭建完畢,對面是高聳入云的白色山巖地質奇觀,兩旁是五六個觀景大殿,灰黃色的立柱飛檐在青山碧水之間顯得分外莊重、宏偉。大殿之下是循環的流水,對面是幾個高低不同的舞臺、可升降的梅花樁,四周的山上,則隱藏著1000多盞七彩燈。
據主創人員介紹,這臺演出有望在今年10月15日開始試演,到明年3月份,綠化、場景都做好的時候,正式不間斷公演。
3.5億元打造極品視聽盛宴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效果?李克表示:要達到全國一流水平,必須達到愉快、開心、熱鬧、好玩、震撼的效果。
據主創人員介紹,這臺演出將完全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進行,以壯麗的中岳嵩山為天然舞臺,以禪宗文化和少林武術為底蘊,動靜相宜,音畫一體,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和諧意境。演出由《水樂》、《光樂》、《風樂》、《石樂》四個樂章構成,講求頓悟,直指人心,表現出禪宗對自然的禮贊和對生命本體的終極關懷。
在音樂制作上,將以石山為樂器,流水為琴弦,加上現場的風聲、林濤、蟲語、風鈴等,創造出和諧自然的“綠色音樂”。具有全球獨創性的山林環繞流動立體聲音響設計、中岳嵩山的山體燈光雕塑工程使演出的視聽效果達到極致。700人的大型禪武表演、少林僧侶樂團的現場唱誦、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幻、古剎寺院的悠揚鐘聲,使演出禪意深遠、超凡脫俗,為觀眾打造了一把解讀禪宗文化奧秘的鑰匙,也為眾多仰慕少林文化的人提供了一方覺悟人生、洗滌心靈的凈土。
據介紹,光是制作“音樂大典”,投資就近一個億,燈光兩千多萬,音響一千萬。而整個禪宗休閑區全部建造下來將耗資3.5億元。
專訪
譚盾:我要創造一個奇跡
據譚盾介紹,此次在主創者的隊伍中聚集了世界上一流的音響師、視覺設計師、電腦音樂專家等高精尖的人才,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創作出一個視聽的“奇跡”。
音樂大典的獨創之處在于以自然為樂器、以流水為琴弦的有機音樂和綠色音樂。譚盾說,他們的有機音樂第一次采用石頭的聲音,特別是用三十六億年前嵩山的石頭制作成石磬等樂器來打造一個特殊的“滾石樂隊”。同時在現場,還將有一個溪水制成的樂器,以營造出地球或者大地的水鑼。此外,還有風的聲音(風樂),這種聲音主要是采用蒙古的呼麥唱法、少林寺800個武僧穿著長袍練武發出的聲響、樹葉、紙以及電子模擬自然界的聲音。
“此次音樂盛典還將打造成第一個以中國禪宗文化為背景的音樂藝術教育基地”。譚盾認為,這場演出有義務展示給讀者更深邃的中原文化、佛教文化。
黃豆豆:舞蹈是為音樂服務的
本場演出的編舞是中國著名的年輕舞蹈家黃豆豆。說起舞蹈的編排,黃豆豆說了一句話:“以樂曲為先。”
他表示,舞蹈不是主要的,要以樂曲為先,聽覺滿足的同時,讓視覺滿足。少林寺最了不起的是武術,舞蹈和武術有相似之處,怎樣把技術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一起是他需要做的。
“少林音樂會和少林武術一樣精彩,而這場演出將是少林武術跟舞蹈的完美結合。”黃豆豆列舉了幾個片段:比如梅花樁上的舞蹈表演、僧人在水中踏歌的“水搖滾”、500名舞者以石擊地的舞蹈,都精彩絕倫,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