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疆進京列車遭沙塵暴侵襲的累累傷痕還未從記憶中褪去,“碧利斯”、“桑美”等臺風帶來的傷亡又使人心痛不已。今年我國自然災害偏多偏重,臺風、暴雨、洪水、高溫、干旱,種種極端氣候現象使工農業生產損失巨大,群眾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干擾。
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有其客觀規律,認清這些規律才能趨利避害。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專家、學者,對極端天氣進行深入解析,以幫助公眾理性地認識復雜的自然現象,科學地防災減災。
最近,浙江、福建遭遇超強臺風“桑美”帶來的大風和暴雨襲擊;與此同時,四川、重慶的人們卻在經受著連續50余天嚴重高溫和干旱的煎熬……極端氣象事件為何頻繁發生,今后會越來越多嗎?我們應該怎樣有效防范氣象等自然災害,減輕災害的影響?
臺風:“桑美”強度百年一遇
臺風登陸偏早、偏多、災害偏重,已造成超過1500人死亡或失蹤
今年第8號超強臺風“桑美”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它卻給幾百個家庭造成了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8月10日,“桑美”登陸浙江省蒼南縣,它強度強、風速大、移速快、雨勢急、降雨量大,給浙江、福建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目前,死亡人數已經達到411人,另有85人失蹤。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端義宏告訴記者,最新統計分析表明,“桑美”不僅是建國以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臺風,而且屬于百年一遇,比去年登陸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還要略強。
我國“風云—1D”氣象衛星監測到的“桑美”圖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而圓的臺風眼,這說明該臺風特別強。“桑美”生命史中中心最低氣壓曾達915百帕,且一直維持到離海岸線80公里左右距離。“桑美”登陸時仍為超強臺風,近中心最大風力17級(風速60米/秒),中心氣壓920百帕,是1949以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臺風(1949年以前沒有完整的氣象資料)。
端義宏說,據統計,1949年—2005年,登陸我國(包括登陸我國臺灣省)的熱帶氣旋共計686次。從風速累積頻率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小于等于56米/秒風速的累積頻率已經達到99.85%,“桑美”出現的概率是百年一遇。
“桑美”登陸時的強度,比去年登陸美國的強颶風“卡特里娜”還要略強。2005年8月29日晨,“卡特里娜”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重創美國南部地區,造成1833人死亡、財產損失約810多億美元。“卡特里娜”登陸時近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57米/秒,而“桑美”登陸時的強度是60米/秒,比它強3米/秒。它們的中心氣壓均為920百帕。
“今年登陸我國的臺風,呈現偏早、偏多、災害偏重的特點。”端義宏說。
5月18日,2006年第1號臺風“珍珠”在廣東省登陸,登陸時間比初臺平均登陸時間提早了40多天。截至8月21日,今年已有6個熱帶風暴或臺風登陸我國,接近常年登陸數(6—7個),明顯多于常年同期的登陸數。
登陸臺風造成的災害偏重。目前,造成的死亡及失蹤人數已經超過1500人,遠遠超過1988年—2004年平均每年死亡440人。其中尤其以“碧利斯”最嚴重,“碧利斯”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蹤,經濟損失近350億元,是近10年來影響我國最為嚴重的臺風,也是自1998年大洪水以來,人員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特大災害。
全國15個省(區、市)遭受伏旱,1803萬人臨時飲水困難
在臺風和洪水肆虐的同時,最近,重慶和四川等不少地方卻被大范圍的高溫和干旱困擾。重慶市大部和四川省東部持續高溫少雨,局部地區遭受了50年一遇的干旱。盡管重慶被稱為“四大火爐”之一,但這樣天氣還是非常罕見。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說,監測數據顯示,6月1日至8月14日,四川、重慶的平均降水量僅有287.1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較常年同期偏少139.4毫米。特別是7月10日以來,重慶、川東等地遭受罕見的持續高溫熱浪襲擊,高溫強度及持續時間,創許多地方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極值。高溫少雨導致部分地區土壤失墑快,繼嚴重的春、夏旱之后,再次出現嚴重的伏旱。重慶、四川今年干旱具有露頭早、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危害重的特點,兩地干旱嚴重程度為1949年以來之最,旱期最長的地區已達50余天。8月16日,重慶市的最高氣溫達到44.5攝氏度,創53年來的新高。
干旱使得旱區地下水位下降,塘堰干涸,長江重慶段的水位創下了同期最低值。許多地方供水量嚴重不足,只好組織車輛運水;由于水井干枯,部分高山村要到數公里以外去找水。重慶和四川共有1100多萬人飲水困難。
據水利部統計,截至8月17日,全國有15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伏旱,作物受旱面積1.3億畝,有1803萬人、1741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診斷: 與全球變暖關系密切
臺風與四川、重慶大旱直接成因不同,但在特定的環流背景下二者又有一定聯系;四川、重慶干旱與三峽工程無關
“最近的天氣到底怎么了?”“一邊是臺風大雨,一邊是高溫干旱。二者有沒有聯系?”在人們感到納悶的同時,氣象專家們也在仔細分析。
“最近這段時間,我們有一大批專家在反復計算、診斷分析氣候異常的原因。”董文杰說。在國家氣候中心,設有專門的“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
董文杰認為,近期影響我國的臺風和四川、重慶大旱的出現,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關系密切。這兩者的直接成因是不同的,但在特定的環流背景之下二者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
從今年大的環流背景來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同期偏強、控制范圍大;8月以來,南亞高壓也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強、位置偏東,南亞高壓和副熱帶高壓之間具有“相向而行”的聯系特征,由于南亞高壓的偏強偏東,有利于副熱帶高壓向我國大陸內部西伸;由于副熱帶高壓異常偏西,其西端控制了川東、重慶等地,受臺風登陸后減弱的低氣壓影響,伸入我國大陸的副熱帶高壓在我國東部被切斷,但在川東、重慶等地仍為副熱帶高壓單體控制。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川東、重慶較長時間連續為高壓控制,造成了上述地區持續高溫和干旱的發生。
此外,每年7、8月份為西北太平洋臺風多發季節,今年編號臺風與常年同期相比雖然偏少,但熱帶氣旋中生成臺風的比例高,登陸臺風偏多,而且登陸臺風強度較大。同時,由于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較強,不利于登陸臺風北上,今年登陸臺風路徑多為西行,所以給東南沿海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
董文杰強調說,“導致四川、重慶干旱的原因,全球變暖是長時間尺度的大背景,大氣環流異常是直接因素,與三峽工程沒有關系。”
趨勢:極端天氣頻發可能性增大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目前全球正處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期。今后我國可能會遭遇更為極端、頻繁的氣象異常事件
今后我國是否會經常遇到類似今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氣象專家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董文杰說,“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可能性變大。”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導致的嚴重災害出現增加的趨勢。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全世界發生的重大氣象災害比50年代多5倍。天氣氣候極端事件頻繁出現與全球變暖的大背景有一定關系。科學家們利用大型計算機分析及模擬的情景表明,氣候變暖會導致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在幾乎所有的陸地,非常可能出現酷熱日數和熱浪增多;極端的降水量值和頻率在許多地區非常可能上升;另外,臺風雖然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但強臺風出現的頻率增加。
近20年來,我國氣候變暖趨勢也日益明顯,近些年來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歷史少見的氣候異常事件。除了最近華西罕見的高溫干旱和超強臺風“桑美”外,華北地區自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就發生過持續長達5年(1999年—2003年)的干旱少雨。華南地區2003年春季到2004年冬季也持續了兩年的干旱少雨。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達維”,都曾是當時創紀錄的登陸強臺風,近3年來強臺風的記錄每年都刷新一次。
“全球變暖的情況下,目前全球正處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期。”董文杰說,“今后我國可能會遭遇更為極端、頻繁的氣象異常事件。”
減災:加強國家層面的統一協調
避免災害成災難,應加強氣象預測預警,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制定綜合防災減災的法律
我國干旱、洪澇、臺風、冰雹及低溫冷凍害等氣象災害種類繁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增多趨勢,怎樣加強防災減災,避免災害成為災難?
董文杰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氣象預測預警非常重要,要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水平。目前,我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模式系統、資料同化系統、觀測系統,與世界先進國家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此外,如果人類對自然界更友好,自然災害對人的傷害也許會更小。”董文杰說。例如,如果城市規劃建設無序,使得土地利用發生變化、植被減少等,會造成城市“熱島效應”,增加高溫的酷熱程度。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端義宏表示,“應該根據極端氣象事件頻繁發生的新特點,盡快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近年來,登陸臺風的強度越來越強,應該引起防災減災等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提高沿海地區房屋結構設計標準;做好防臺風的科普工作,讓民眾了解如何在超強臺風來臨時,躲避臺風襲擊;在沿海地區規劃并建設防臺風的設施,比如選擇合適的地形和場所建立防風和雨的設施,在臺風來臨時向公眾開放。
“我國地域廣大,除了活火山,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基本都有,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昂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幾十年間,我國防災減災的進步相當大,但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國家層面的統一協調機制,這方面與先進國家還存在差距。”
他認為,“碧利斯”影響了浙江等6省(自治區),帶來嚴重的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涉及這么多省(自治區)的災害,主要靠各省(自治區)、各部門防災減災缺陷很大。
王昂生還強調,應該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全民防災減災教育,普及自救互救、防災避險的應急知識。此外,在防范和減輕洪水、臺風、地震、旱災、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方面,我國已有《氣象法》、《水利法》等十幾項單項法律法規,但缺少綜合防災減災的法律,急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