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報特困拷問考生誠信
記者跟隨“2006·新長城優秀特困高考生尋訪行動”的志愿者奔赴中寧縣,尋訪那些家庭貧寒、考取大學的高考生。尋訪結束后,中寧分隊的志愿者們有些失望,本想著名單上32名特困高考生都能拿到新長城自強助學金每人每年1840元生活費和愛心路費200元,
可是名單上將有一半高考生與這筆助學金擦肩而過。
拿不到助學金的原因主要兩點:一是特困高考生并非特困;二是雖然是特困高考生但錄取高校沒在新長城169所簽約高校里。
此次尋訪對象均是從全國百家貧困縣里選出來的考生,年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家庭均為特困家庭。中寧分隊這次尋訪的35個家庭中,有3個家庭是名單之外的,其他32個是由中寧縣教育局推薦的。尋訪過程中,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卻是這名單之外的3個家庭,這3個家庭是尋訪過程中當地村民推薦的,每到一處都是他們心靈的震撼。為什么這些真正特困的高考生沒在名單上呢?
名單之外的3名特困高考生分別是潘永娥、劉曉霞、陳建鵬。潘永娥今年考入了沈陽工業大學,父母雙殘,均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四個孩子,有三個在上學,僅靠18歲的妹妹一人種的一畝多枸杞和養的一頭豬來維持生活。劉曉霞今年考入了寧夏大學,父親4年前病故,家里只剩下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媽媽與她相依為命,家里僅有6分田,種的麥子還不夠自己吃,住的房子是當地民政局給蓋的,地方之小令志愿者難以想象,臨時搭建的廚房不到1平方米,胖一點的人進都進不去。
與此相比,記者驚奇的是,有些該資助別人的人,卻在被資助的名單上。
7月26日,記者跟隨志愿者尋訪中寧縣大戰場石喇叭村一位姓龔的學生。指路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家富著呢,孩子的父親干了16年村干部。”汽車在村路上盤旋轉折,最后在幾間貼著瓷磚的瓦房前停了下來。龔姓考生的母親告訴記者,家里只有三四畝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一家人全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兩個孩子都上學,所以家里很貧困,孩子的學費現在一分錢還沒有湊出來。
記者在現場卻看到,這戶人家院子后面有一個磚蓋的車庫。車庫里停了一輛通用五菱和一輛摩托車。車庫里還住了七八個農民工,農民工說他們是被雇傭來摘枸杞的,每人每天工錢20元。他們說這家種了十幾畝枸杞,家里條件很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家有十幾畝枸杞,一畝枸杞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間,而且家里還用車搞運輸,他家是我們村的首富,要是還沒錢上學,我們都不用活了。”當記者再次向龔姓學生的母親求證時,她稱家里確實有12畝地,但這些地并不都用來種枸杞,車并不是自己家的,而是孩子舅舅寄放在家里的。
龔姓學生的班主任陳立至說當時選擇貧困生時,是龔同學自己報的名,而且因為他學習很好,家又是從偏遠的山區搬遷過來的,一般這種鄉都比較貧困。此外,龔同學的父親來過學校幾次,也說過自己家庭比較困難,但是學校并沒有去龔同學家中調查。
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項目部主任陳紅濤表示,志愿者尋訪的名單來自各縣教育局,但這份名單并不是最后確定受資助的名單。“了解候選資助對象的真實情況,正是我們組織志愿者進行尋訪的目的之一,而對志愿者反映的不合格的“貧困生”,如果情況屬實,這類學生將不會出現在最后的資助名單當中。”寧夏日報
李東梅 馬玉濤 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