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戶無閑人人人掙錢忙
膠州馬店鎮:八成家庭實現“一戶一就業”
7月10日,青島可隆車業有限公司縫紉車間里,上百架縫紉機“刷刷”地響成一片,20歲的李鈺正在機器前
緊張忙碌。李鈺兩個月前剛從鎮里和勞動局聯合舉辦的裁剪技能培訓班畢業,同她一起進入“可隆”的50名同學一樣,是該鎮“一戶一就業”工程的受益者。
截至目前,2005年初開始實施的“一戶一就業”工程使馬店鎮80%的家庭實現了“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目標,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鎮黨委書記荊振亮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解決農民往何處去的問題。把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農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大膽提出“一戶一就業”的目標,源于馬店鎮這幾年迅速膨脹的二三產業提供的大量就業崗位。近年來,該鎮結合膠州市三大工業板塊建設,在平營路兩側1500米的區域內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的工業聚集區,吸引了正大飼料、可隆車業、海眾鍋爐等眾多大企業落戶。廚具工業園、南洞工業園、陸家村工業區等工業園區連綿成片。截至目前,該鎮累計落戶內外資項目150多個,提供就業崗位1.3萬個。
企業多了,用工上的矛盾也隨之顯現。一方面企業缺乏合適的熟練工,一方面農村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鑒于這種用工信息不對稱的現狀,馬店鎮每月邀請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和部分村支書召開勞動力用工座談會,把企業用工需求登記在冊,及時召開供需見面會。鎮勞動保障中心還開通了務工服務熱線,村民只要打一個電話,中心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向其推薦合適的崗位。
為摸清全鎮勞動力情況,該鎮將全鎮男55歲、女45歲以下、18歲以上的2.08萬農村勞動力全部錄入到微機中,根據不同工種,建起了10大門類的勞動力資源庫,并實行動態管理。采訪中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隨意點擊某個名字,其年齡、住址、聯系方式、培訓情況、就業需求、健康狀況等一目了然。
按照“需訓結合,供需對接”的原則,該鎮還與勞動部門配合,根據企業需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訓。先后開設了電工、焊工、電腦、鉗工、縫紉工等職業資格培訓班,培訓工人2500多人。曹戈莊村李君燕、李翠燕姊妹初中畢業后賦閑在家,參加了鎮里組織的縫紉裁剪培訓班后,在青島可隆車業有限公司裁剪流水線上工作,月工資1000多元。
年輕力壯的好說,年老體弱甚至身有殘疾的怎么就業?馬店鎮黨委副書記曹建忠介紹說,鎮里把200多戶殘疾人家庭統計在冊,領導干部包戶幫助其就業。張躍屯村一戶村民,丈夫腿有殘疾,妻子有病。在鎮干部的聯系介紹下,在馬店鎮紡織廠干起了門衛,坐在傳達室按按電鈕,每月收入600元。目前,全鎮60%的殘疾人在鎮干部的幫助下,在企業中的衛生、保潔、園藝、看大門等崗位上了崗。
除了把一部分農民變成工人,馬店鎮還指導一部分有創業意識的農民變成了小老板。小后屯村的村民趙祝業,手里有倆錢,一直想干點事,可苦于不知道干什么好。今年一開春,鎮里舉辦的第四期創業培訓班開課,老趙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報了名。在鎮農辦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投資20萬元建起了養豬廠。再過30天,老趙的第一茬豬就要出欄了。陸家村的楊茂洪利用鎮里幫助聯系的小額貸款買上了大貨車,跑起了長途運輸,年收入10幾萬元。據統計,通過鎮里創業培訓班,馬店鎮有120多位農民當上了小老板。
就連今年65歲的白春英大娘,這幾天也拎著小馬扎和老姐妹們來到和興食品有限公司摘辣椒把。“活不重,說著笑著就干了,別看俺年紀大了,一樣一天爭二三十塊呢。”馬店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該鎮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大小小的辣椒加工企業遍布各村,每年的“十一”到來年“五一”期間是辣椒加工企業摘辣椒把的大忙季節。陪同采訪的鎮勞動服務中心由進良說,一到這個時候,三疃五莊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都“朝八晚五”按時到加工廠“上班”,如今的馬店,是戶戶無閑人,人人掙錢忙。梁學勇劉振華莊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