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海水入侵監測井布置圖。
夏天快來了,看著去年剛剛刷過涂料的墻壁,孫國俊的煩心事也來了。
俊是高區一家賓館的副總經理,他工作的賓館臨
近海邊。當年建設時,施工單位就地取水,使用了被海水入侵過的地下水。因此每到夏季時,賓館的一部分墻壁上都會泛潮、變黃、起皮,甚至墻皮脫落。
實際上,讓孫國俊煩惱不堪的根源還在于海水入侵。據2003年我市在全市范圍內進行的普查顯示,孫國俊所在賓館的位置地下水中氯離子的含量已經達到2300mg/L。
據市水文水資源局水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孫乃波介紹,地下水中的氯離子含量是顯示海水入侵程度的主要指標,凡是氯離子含量超過250mg/L的地區,即可視為海水入侵。
海水地下入侵呈加快趨勢
孫乃波從事水文水資源監測已經有20多年了,據他介紹,當前,威海的許多濱海地區正在遭受海水的地下入侵,并且入侵的速度正在加快。
市水文水資源監測局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2003年,我市的海水入侵面積為285平方公里,其中文登市的海水入侵最為嚴重,截至2003年,文登市內海水入侵面積已達到189平方公里。
同時,近年來,在威海市區,海水地下入侵的速度也在加快。據調查,在1992年至2000年的8年間,環翠區海水入侵面積每年增加1.3平方公里;2000年至2003年,每年增加近3.4平方公里,出現加快的趨勢。
“其實,作為沿海地區,遭遇海水入侵并非稀罕事。早在14年前,威海就有少部分的濱海地區遭遇海水入侵。”水文水資源監測局一位工作人員說。
據市水文水資源監測局的普查顯示:1992年,我市海水入侵面積僅為120平方公里。而11年后,2003年,這一數字就變為285平方公里,擴大了一倍多,占威海陸域總面積的1/20左右。
在此其間,我市每年平均新增海水入侵面積15平方公里,這樣的速度,在全國沿海的諸地市中,“是有點快的。”孫乃波認為。
過度開采地下水是主因
關于海水入侵的原因,孫乃波表示,濱海區過量開采地下水是造成海水侵染的主要原因。
過去,由于地下水開采量少,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能夠維持淡水向海洋排泄的極限平衡,含水層不被咸化。但近幾年,由于工農業大量用水,淡水的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引起淡水位下降,海水迅速向前推進,形成侵染。
尤其是1999年至2001年威海連續三年大旱,用水困難,于是放寬社會打井限制。結果不到三個月,市區的自備井數量幾乎增加了一倍。“有人趁機打井,從事商業營利活動,”市節水辦主任陳正明說,“地下水超量采取,直接導致了海水入侵速度的急劇增加。”
同時,威海的特殊地質,也使得海水入侵相對容易。據介紹,威海的濱海平原一般砂層較厚,顆粒較粗,透水性良好。這種強透水地層極利于海水侵染。
另外,入海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擋水閘及截潛流工程,近二十年降水量明顯偏少等因素也加速了海水侵染的速度。
地下水取采監管有難度
2004年12月,市水文水資源監測局投資建成了海水入侵及地下水資源實時動態監測管理系統。該系統由1處中心站、分布在市區沿海地帶的15處水位水質遙測站和30處輔助站組成,是省內第一家海水入侵及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控管理系統。“在海水入侵的預警方面,威海可以說是走在國內前列。”孫乃波說。
但在控制和治理環節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據介紹,控制或治理海水入侵的關鍵在于控制地下水開采。
據了解,目前,在威海,負責監測的水文部門和負責地下水取采的節水管理部門,已在海水入侵信息方面實現共享,形成初步聯動。但這對于地下水取采的監管,作用并不大。
據陳正明介紹,在2000年8月市政府發出關于規范我市自備井秩序的32號文后,節水管理部門在市區范圍取締封停了400余口自備井,并為余下的自備井安裝了水表,通過計劃分配,來控制地下水的取采。
但在實際中,似乎存在著監管和執法難題,因為一些關鍵數字是矛盾的:以市區的地下水取用為例,市區2006年取用地下水計劃總量為43萬立方米。也就是說,市區每天的取水量為0.12萬立方米。但據市水務部門的知情人士推算,市區每天消耗的地下水量遠遠超出以上數字。
海水入侵危害值得警惕
大面積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淡水資源被侵染,對這些區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
據介紹,海水入侵的危害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對農業的危害。海水入侵可以導致地下水被咸化,使土壤產生輕重不同的鹽漬化,使不少機井報廢,作物因缺乏水源而大量減產,農業收入下降。
其次是對工業的危害。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咸化,不但嚴重侵蝕地下管網,使機械設備的壽命大大降低,產品質量下降,而且還對高層建筑物的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另外,海水入侵還造成人畜吃水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海水侵染區目前已有5.8萬人吃水發生困難。
孫乃波說,海水入侵后,寶貴的地下水資源被破壞,等于毀掉了后人的飯碗;同時由于海水入侵的治理難度比較大,周期比較長,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繼續蔓延的海水入侵形勢,將不可避免地損害我市整體的生態環境,縮小經濟發展空間,對社會經濟、群眾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對我市而言,該是敲響防治海水入侵警鐘的時候了。(本報記者 郭智生 通訊員 張杰田 仙言 林燕華 文/圖)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