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半個月,蓬萊市北溝鎮農民李海偉就要從蓬萊高級職業中學開辦的農民就業技術培訓班畢業,到渤海造船廠當一名電氣焊工人,月工資千余元。他激動的說:“俺和黃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如今當上了工人,可以天天按時上下班,月月拿工資了。”和李海偉一同進入該培訓班的農民有上千名,他們用4個月時間學習機械、電氣
焊、旅游等10多個專業技能,畢業后將分別被安排到石化、造船、建材、旅游等行業企業工作。
建設新農村關鍵要富裕農民,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讓農民盡可能的轉入二、三產業。近5年來,蓬萊市每年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3萬人左右。
解決農民就業根本要靠發展。蓬萊市立足自身優勢,把臨港工業、葡萄及葡萄酒、大旅游、汽車改裝和零部件加工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既體現高科技、高附加值,又注重經濟總量和就業能力的擴張。對有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優化升級,促其上規模、上檔次,充當吸納農民就業的主力軍。
立足港口優勢,大力發展勞動、資金、技術密集的規模型臨港工業。先后引進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石化、造船、建材、海洋重工、鋼鐵、電子等項目120多個,總投資達50多億美元,吸納農民工達5萬多人。
立足汽車產業基礎優勢,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加工產業。目前已有山東汽車改裝、萬壽機械、北方奔馳、大宇重工等近10個項目入駐,總投資20多億元,吸納農民工2萬多人。
旅游業則承擔起吸納農民進入第三產業的重任。通過發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游,3年投入10億元,建起景點30多個,旅游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并吸納外資18億元,建起分時度假、休閑娛樂、商貿流通、教育科技、交通餐飲等項目100多個,配套服務網點1萬多個,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旅游產業體系。目前,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年收入25億元,吸納就業8萬人次。
為讓農民不僅有崗位就業,還要有能力就業,市、鎮、村三級和企業等各社會主體利用黨校、高職、成人學校、企業學校、社區教育陣地等多途徑開展多形式、多專業的職業教育。通過各級財政補貼、企業贊助、農民交納部分等形式,每年投入資金2億多元用于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年培訓達10多萬人次,培訓率達88%,90%的農民通過培訓掌握了1-2門熟練技術,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率達80%。
(通訊員 愛兵 吳隆建)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