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區稷下街道辦事處大楊村,幾年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傳統農業村,幾年后的今天,兩個投資上千萬元的項目相繼落戶該村,村里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村風村貌出現了根本好轉。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后村邁開了如此大的發展步伐?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劉延喜說,這主要得益于村兩委審時度勢,帶領廣大村民奏響
了和諧發展的“三部曲”。
在服務化工區中贏得發展
2003年,我國繼上海化工區、南京化工區之后第三家專業化工園區齊魯化工區落戶臨淄,大楊村成為化工區規劃的黃金位置。得知這一消息后,劉延喜那根經濟弦一下子繃緊了,他敏銳地意識到,大楊村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來到了。就為這個事,他反復地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兩委會,最后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就是要無私支援化工區的建設,把化工區的事當成村里自己的事來辦,在服務化工區建設中找到村里自身的發展之路。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后,聯合國要在美國紐約建設總部,但成立之初的聯合國經費緊張,洛克非勒家族知道后,買下了紐約最好的一大片地段,并把其中的一部分地免費贈送給了聯合國,聯合國總部建成后,使得相鄰的洛克非勒家族買下的地域迅速升值,洛克非勒家族穩穩地賺了一大筆錢。雖然大楊村人的當家人不了解這個故事,但是,他們卻有著和洛克非勒家族一樣的政治智慧和經濟頭腦。張辛路的建設拓寬占用了大楊村140畝的土地,大楊村人沒有說一個不字,而是積極支持,提供各種便利,促成公路早日通車。齊魯化工區管委會辦公大樓規劃在該村,劉延喜和村兩委果斷決策,并爭取村民代表大會支持,無償提供30畝辦公用地。此事村民代表大會一次通過。劉延喜說,這個貢獻非常值得,由此帶動的土地升值和配套服務、發展三產的商機將會使大楊村人受益無窮。如今開發區辦公大樓眼看竣工了,與此配套的路網建設、綠化美化等項目也都列入規劃,很快就可付諸實施。大楊村人抓住了開發區建設這個歷史性機遇,贏得了發展先機,搭上了發展“快車”。
在建設大項目中加快發展
現在不乏這樣的事例:當城市建設或者開發區建設拓展到某些村莊時,村里人把有限的土地補償金分光吃光,導致村里失去了后續發展的動力。大楊村人沒做那樣的傻事。在保障村民生活的同時,他們立足于建設大項目,增強村里的發展后勁,為子孫后代打造不倒的“搖錢樹”。
如今,坐落在臨淄區人民西路西首、清田路路口,前期投資2600萬元的淄博名都生態園已開始接納顧客,名都生態園成為全市最大的生態餐飲場所。園內種植大量熱帶雨林綠色植物,是休閑娛樂、品味美食的絕佳去處。后期還將配套建設生態洗浴、客房、商務會館、高爾夫練習場等,匯聚商務活動、休閑健身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為了建成一流服務場所,他們從北京聘請了一流的餐飲服務名師對工作人員進行了先期上崗培訓。除名都生態園外,和韓國等國客商的汽車配件合作項目也在積極運作中。
在培訓新農民中同步發展
摸慣了鋤鐮鍬鎬的手,轉而去做工;習慣了種糧種菜的腦子,轉而去經營,這個轉變造成了大楊村不少人的困惑和不適應。我們能行嗎?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面對這個問題,大楊村的領頭人劉延喜敏銳地意識到,必須在提高村民素質上狠下功夫,鍛造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符合化工區建設需求的“新型村民”。
今年春節過后一上班,大楊村就制定下發了《新農民培訓計劃》,開始分期分批對村民進行“洗腦”培訓。培訓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集體培訓。請各方面的專家、人才授課,講解現代科技知識和管理業務。二是定期學習。每周四、五晚上村兩委成員、下屬單位負責人共同學習,借鑒外地經驗,探討發展模式與途徑。三是讀書讀報。村里先后投資幾十萬元,建起了文化大院、小康書屋、農民夜校、娛樂中心,給村民提供學習場所。村里還是淄博日報的黨報村,為黨員訂上了《淄博日報》,讓黨員通過學習報紙了解政策,掌握信息,開闊思路。
在和諧發展的基調下,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楊村,正在大踏步地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