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安局長”薛石民
今年春天以來,以陳水扁為首的臺灣當局異常猖獗地推進“臺獨”,要在“急獨”絕路上一條道走到黑的居心
已經不加任何掩飾。
“臺獨”分子的心里非常清楚,中國人民絕不會聽任他們搞分裂,因此,他們越是囂張就越是心虛,越是急于摸清大陸的底牌,特別是大陸的軍事動向和安排。臺灣“國安局長”薛石民更是秉承“上意”,大肆對大陸進行間諜滲透,不遺余力地收集大陸情報,尤其是大陸軍情。
不久前,本報記者通過有關人士了解到,近些年來,利用互聯網在大陸發展間諜、收集情報已成為臺灣間諜機關活動的一個突出動向。到目前為止,大陸反間諜部門已經破獲了這類網絡間諜案件數十起。
網上聊天墜入陷阱
2005年的一個夏夜,海濱城市大連的一所大學里,鄭輝(化名)和往常一樣在上網。屏幕上跳出了一條MSN信息,有人想加入他的聊天好友行列。鄭輝不假思索就點了“同意”,然而他不知道,對方鎖定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鄭輝1999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個重要單位。單位有心培養他,2004年還把他送進大學讀碩士。當然,臺灣的網絡間諜對鄭輝的身份知道得并沒有這么具體,他們只是在網上的軍事愛好者聊天室里發現,這個網友水平很高,知道的東西相當多,身上應該非常“有料”。
在互聯網上跟大陸網民大量接觸,套取他們的身份,重點尋找有軍隊、政府部門背景,或者與這類單位有關系的人,這是臺灣網絡間諜行動的第一步。很多臺灣間諜成天泡在一些大陸軍事愛好者比較多的網絡聊天室里,既撈取情報,也探聽大陸網友的身份,評估他們接觸軍事機密的可能性大小,再從中物色可資利用的人進行欺騙、利誘、勾連、策反。
找到鄭輝的正是這樣一個臺灣網絡間諜,在MSN上他自報家門,稱自己是某國外雜志駐韓國的記者,雜志的網站名叫“亞洲戰略協會”。鄭輝也非等閑之輩,在網上他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身份,他告訴對方,自己名叫“李嚴”(化名)。真正的李嚴是鄭輝的一個同學,已經從大連的一所大學畢業離開了。從此,“李嚴”和“駐韓記者”就開始聊上了。似乎是在不經意間,“駐韓記者”提到,“亞洲戰略協會”正在招聘會員,雜志需要搜集大量信息,是有償的,要是“李嚴”能夠提供文件資料,報酬沒有問題。鄭輝心里一動,當即利用自己的便利,從網上下載了一些部隊院校學報上的文章傳給對方。在鄭輝的意識里,并沒有覺得外傳這種文章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過,他還是隱約感覺到了什么,因此,他專門用自己掌握的“李嚴”身份證號碼辦了一個假身份證,到銀行開設賬戶。
接二連三,鄭輝憑借自己的特殊背景,積極地搜集涉及軍事的期刊、學報、文件,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的密級。他唯一謹慎的,是在銀行票據上簽字和給“亞洲戰略協會”寫收條時,竭力模仿李嚴的筆跡。
但是,鄭輝的所作所為,沒有逃過大陸安全部門的眼睛。2005年11月,在這位青島青年被臺灣網絡間諜拉下水3個月后,他落入了法網。
除了網上聊天,直接發送電子郵件也是臺灣間諜設置網絡情報陷阱的常用伎倆
很多郵件是盲目亂發的,也有一些確有針對性,比如,針對大陸一些退伍軍人組織的網站,臺灣間諜給其中的注冊人員發送了大量的電子郵件。2005年8月,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判處王朋(化名)有期徒刑11年。這位24歲的復員軍人是被一封網上來信拖入深淵的。
王朋記得很清楚,那是2004年9月的一天,他的電子信箱里收到了一封來自某國際研究機構負責人的信件,大意是:本機構組織出版一份刊物,需要長期收集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資料,供稿者可以兼職,也可以受聘,本機構會提供高額報酬。
王朋當時就回了信,表示自己很感興趣,而且把自己曾在一個重要部門工作過兩年多的經歷也告訴了對方。這樣的背景引起了臺灣網上間諜的注意。很快,對方就給王朋回了電子郵件,要求他提供過去所在單位的詳細情況,接著,又要他把曾在單位拍過的照片附在電子郵件里傳過去,理由是“證實身份”。很快,王朋的銀行賬戶里就被匯入了2000元人民幣。而且在這之后,對方還不斷在電子郵件里催促王朋用假身份證或者別人的身份證開設新的銀行賬戶,以確保安全。王朋照辦后,新的賬戶里立刻又進了一筆錢,對方特別說明是“對王朋上報資料的獎勵,可以用來購買掃描儀、數碼相機和電腦”。王朋真的拿這筆錢去買了筆記本電腦和既能拍照又能攝像的設備。
2005年2月,王朋按照對方的授意回原單位,他不停地找人吃飯、聊天、合影,還到單位里拍了40多張照片。趁人不注意,他偷偷地把一張單位內部搞軍事教育用的光盤復制到了自己的電腦上。回來后,王朋就把搜集到的東西用電子郵件傳給了對方。
就在王朋剛剛等到對方報酬的時候,大陸反間諜機關的手銬也套在了他的手腕上。
招聘信息有明有暗
“日本‘東亞研究學會’的駐中國特派員,月薪6000元人民幣。”某招聘網站上的這條信息吸引了劉芳(化名)。這位廣西一所大學貴港市分校的女教師向對方投去了個人資料,時間是2004年8月。雖然已經38歲了,但是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劉芳根本沒想到,這種網上招聘是臺灣網絡間諜最具欺騙性的一種手法。
臺灣的情報部門在島內、島外四處設置專職利用互聯網來對大陸開展間諜活動的人員和機構,這些網絡間諜甚至特意建了一些招聘網站。這類隱蔽的間諜招聘信息,對招聘條件會做特殊限制,專找那些能夠提供內部情況的人,其借口還冠冕堂皇,比如,稱日本、英國、美國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招駐華代表,歡迎來稿希望多寫一些內幕,或者需要一些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內部資料、原始資料,薪金豐厚,可以兼職等等。
劉芳很快就被臺灣間諜牽著鼻子走了,聘用方要求她“搜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部資料”,她就積極通過各種關系和工作便利尋找各種國內的內部刊物和涉密文件。結果,多份中央文件都被她用數碼相機拍下來,用電子郵件發給了臺灣間諜虛設的“東亞研究學會”。2005年8月,大陸安全機關將她收入法網。
張義(化名)同樣是臺灣間諜通過網絡招聘策反的大陸人員,但他和劉芳有所不同。2003年11月,他在網上看到臺灣一家資訊中心的招聘廣告,說得很直接:高薪招聘特約供稿人,要求提供大陸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內部資料。張義一下子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這是臺灣在網上招募間諜。然而,由于借錢炒股虧了40多萬元,當時正值還款高峰,這位網名“浪子”的35歲男子為了拿到廣告中所說的“高薪”,不惜鋌而走險,他隨即在網上報名應聘。依照臺灣這家資訊中心具體聯絡人的網上指令,張義通過熟人關系訂閱了一些涉密刊物,并在網上逐步與臺灣方面談妥了價格。張義的銀行卡上陸續兩次共被打入了幾百美元的報酬。這時,臺灣間諜部門攤牌了,讓張義手書了“自愿為XX中心服務,提供一切所需資料信息”的志愿書,正式加入中心,每月領取報酬。2004年4月,該中心還指示張義到泰國和聯絡人見面。在此期間,張義接受了間諜培訓,并領取了間諜活動經費。回到國內后,張義開始拉攏他在部隊的朋友為他提供軍事機密,結果碰了一鼻子灰。2005年7月,已淪為臺灣間諜的張義被依法逮捕。
臺當局搞情報不擇手段
在向本報獨家介紹這些臺諜網絡活動時,一位專業人士心情非常沉重,他說,很多網民在上網的時候警惕性非常低,很容易地就被臺灣的網絡間諜一步步拉下了水。通常,他們做了那些事情還以為沒有多嚴重,結果輕率地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淪為臺灣間諜,非常可惜。
這位專業人士以網上招聘為例分析了臺灣間諜通常的網上策反步驟:在互聯網上,很多應聘或待聘人提供的個人簡歷非常詳細,什么都有,在哪個部隊、哪個單位,做過什么,一清二楚。臺灣的網絡間諜一旦看中,馬上就進行接觸。只要有人稍表示出初步意向,臺諜立刻跟上利益誘惑,匯錢過來。這些臺灣間諜對大陸的情況非常熟悉,知道大致用多少錢可以拉住你,金額因人而異,不大不小。還沒有做什么事情,就拿到了這么一筆錢,一些人會覺得這錢掙得真容易,干干試試吧。
但接下來,臺灣的網絡間諜就會根據這些上鉤者的身份,由易而難,逐步提高任務要求,并及時兌現報酬,抓住這些“入網的魚”,在一定的金錢情報交易之后,臺灣間諜會向確認好的一些對象攤牌,正式策反,威脅利誘,拉這些人加入臺灣間諜組織。
專業人士特別強調,臺灣當局一心只盯著情報,為了政治利益連自己骨干間諜的身家性命都不管不顧,就更不用說提供情報的大陸人員了。臺灣“國安局長”薛石民曾私下交代心腹人員,“只要能搞到情報,對大陸人員不要太多菩薩心腸”,由此可見,臺灣間諜機關多么卑鄙。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什么壞事他們都是能夠做得出來的。現在,臺灣當局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希望廣大網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稀里糊涂掉進間諜陷阱,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