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年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把解決“4045”人員、下崗職工、城鄉困難居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大力推進就業、養老、優撫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不僅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得到逐年提升。
一是困難群體就業的培訓體系。為
了妥善安置“4045”人員實現就業,近年來,這個區先后開發城管、公安、計生、海洋漁業等過渡性、公益性崗位2000多個,通過分期分批集中安置和提供即時性就業援助等多種方式,全部用于安置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區勞動部門還把有自謀職業意向、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4045”人員組織起來,請工商、稅務等部門的人員對他們集中進行引導性創業培訓,提高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成功率,并對自謀職業成功人員給予4000元的一次性創業扶持金。
對城鄉剩余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青島開發區則堅持“先培訓、后就業,先持證、后上崗”的思路,積極引導和鼓勵有培訓能力的社會培訓機構共同開展培訓工作,建立起了市場預測、培訓、鑒定、職業介紹一體化的勞動力轉移綠色通道。2005年,這個區又投資興建了公共實訓鑒定基地,以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為主,年培訓能力4000人,區內下崗人員和勞動力在這里可以接受免費的技能培訓。
二是失地農民養老的保險體系。為了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2004年1月1日,青島開發區實施了《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徹底解決了全區農民老有所養、老有保障的問題,實現了農民由“人人有其田”到“人人有保障”的歷史性轉變。《辦法》規定,開發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費用采取區、街、村(居)、個人四級負擔機制,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同時,為照顧老年人,特別制定了優惠政策,僅此一項,就為全區的老年人減少投保資金3000余萬元。在辦理投保的過程中,還充分考慮到了部分老人繳費困難的實際,采取走社會化的路子,積極協調銀行給予貸款,從根本上解決了低保戶老人的投保問題。目前,已為600多名老人辦理了貼息貸款。區內6個街道辦事處已有37000多人參加了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7%。
三是貧困居民生活的救助體系。為解決城鄉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問題,青島開發區還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幫扶、慈善救助為輔助,以優惠政策為補充的社會立體救助體系。
從2004年1月起,青島開發區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來的每年720元提高到960元,將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來的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建立起了城鄉貧困居民的基本保障機制。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對城鄉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的力度,突破城鎮臨時救助制度規定范圍,對農村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難家庭實行衣、食方面的臨時性、應急性生活救助。臨時救助標準為每次戶200-1000元,所需資金由區、街兩級財政各負擔50%。
對于困難群眾看病的問題,青島開發區堅持城鄉統籌,出臺了《城鄉困難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對全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和患重大疾病的城鄉低收入家庭人員發生的重大疾病,采取降低醫療收費和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兩種方式,最高救助額度為6000元。同時,對獨生子女戶、雙女戶本人及其父母提高5%的報銷比例,殘疾人提高6%報銷比例,有力地緩解了城鄉困難居民基本醫療費支出負擔。
(王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