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東省青島市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兩個1號文件,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為目標,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以增強科技、財力、體制、基礎設施支撐為保障,統籌城鄉發展,加大支農力度,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推
進現代農業建設,初步構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06元,增長14.3%,是“十五”時期增長最快的一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20億元,增長7.9%;糧食總產達到315萬噸,增長18.8%;蔬菜總產580萬噸,人均795公斤;肉蛋奶總產170萬噸,人均236公斤;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5%,進入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
農交中心永不落幕國際品牌風靡八方
只要到了青島,置身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你就必然會深深感受到青島作為現代農業發展迅速的地區給周邊地區帶來的強大的吸引力。你就會自然作出這樣的評語: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突破在這里絕不是一句空話。作為青島市政府2005年十二件實事之一的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順利建成并于2005年10月21日正式開業,中心總投資5.4億元、一期面積10萬平方米,建成山東全省名優農產品展示展銷、采購交易、物流配送、信息發布、檢測認證、合作交流等六大平臺,使其成為宣傳推介青島和全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名優農產品的重要窗口,辦成永不落幕的名優農產品展示交易會。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和省市領導張高麗、韓寓群、杜世成等先后來現場視察。該中心在全國首創365天“永不落幕”的展會形式,并成功舉辦了2005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企業達到616家,其中境外企業115家,客流量達到18萬人,合同金額28.9億元,參展企業和成交額遠遠超過歷屆展會,是青島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成果最豐富的一屆農交會。
大型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建成和由此推動的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風靡八方客商,進一步加快了青島農業國際化和品牌戰略步伐,有力地推進了現代農業實現新突破。以下幾組數據就足以看到青島市農業在國際化、品牌化上所取得的發展成就。在農業國際化上,2005年,全市農副產品出口18.5億美元,增長25.7%。其中,蔬菜出口2.6億美元,增長23.3%;畜產品出口2.5億美元,增長5.1%;水產品出口7.1億美元,增長32.5%。全市共批準農林牧漁及農副產品加工三資企業321家,總投資11.5億美元,增長6.1%;農業合同利用外資8.3億美元,增長5.7%;其中總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項目17家。
在農業品牌化方面,全市已注冊農業品牌128個。其中,國家級名牌13個,省級名牌17個,市級名牌36個,初步形成了集農林牧漁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業品牌集群,涌現出了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馬家溝牌芹菜、嶗山北宅櫻桃、九聯肉雞、萬福牌肉制品等一批以地方名優特色產品為主導的知名農業品牌。青島市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65個,認證國家無公害農產品127個,有53個產品通過A級綠色食品認證,33個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
四百工程王牌確立農業結構優化升級
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突出發展畜牧業,穩定提高水產業,全面提升蔬菜、果品、油料等主導產業,迅速膨脹茶葉、花卉和特色作物等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青島市瞄準“精、特、名、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推進“四百工程”建設(即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基地和100萬畝優質果茶花卉基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完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力爭實現青島農業在產品優質化、生產專業化、產業集群化、品種特色化、市場國際化等方面的新突破。
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青島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重點在提高單產、提高種糧效益、保證優質優價上下功夫。從2004年開始,市政府每年從土地出讓金純收益中拿出20%,連續三年共投入1.2億元,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全面實現水利化、良種化、道路林網化、機械化和銷售合同化“五化”目標,達到“噸糧田”標準,保障青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5年共完成投資10980萬元,20萬畝核心區全面達到建設目標,良種覆蓋率100%,機械化水平75%,基本形成了林成網、田成方、路相通、品種優、旱澇保豐收、機械化作業的局面。全年糧食總產達到93.18萬噸,畝產931.8公斤,高于全市平均產量7.9%,高于前三年平均產量11.8%。
建設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沿沽河兩岸流域,發展設施栽培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著力打造無公害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品牌,三年建成體現青島現代農業水平的高產優質高效產業帶。蔬菜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產品加工出口率達到30%以上。
建設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生產基地。沿平度、萊西北部山區,建設山東省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提高出口創匯能力。花生加工率超過80%,加工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出口率達到65%,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
建設100萬畝優質果茶和花卉生產基地。依托平度、萊西北部山區和膠南大珠山區的水果產區,注重從果品質量、加工工藝、保鮮設施、產品包裝、檢測檢疫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快速提高果品的出口創匯能力;沿嶗山和珠山山脈的茶葉產區,突出抓好品種引育、質量標準、產品推介等重點環節,創建以嶗山綠茶和海青茶為主的國內知名品牌,迅速做大做強茶葉產業;膠州、嶗山的花卉產區,豐富品種,優化布局,擴大規模,提高水平,打造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業。
科技推廣進村入戶現代農業保障有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在山東青島市農村經濟發展中同樣得到有力的實證。2005年,青島市無論是在抓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還是品牌農業,都始終把科技先導作為主要的推動力來抓并貫穿其整個過程。
青島市在依靠科技發展農業方面主要是緊緊圍繞引進、示范、推廣三個環節,突出抓好四項工程,加快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一是良種工程。建設農作物良種引育中心、高產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立主要農作物品種評價示范推廣體系,大大提高了良種引育和推廣能力。全年共引進農作物新品種680個,安排試驗農作物新品種170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肉雞、蛋雞、生豬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二是科技聯戶工程。農委系統477名中級職稱以上農技人員分別與520個大戶、12處農業示范基地結成對子,及時解決農業生產難題,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步伐。三是農民培訓工程。突出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綠色證書、新型農民培養、農村實用人才、遠程科技教育等五大培訓,全年共培訓農民15萬人次,有效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四是農機裝備工程。落實農機購買補貼1150萬元,大力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機具,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20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進入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
為加快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青島市不斷加強農業綜合配套體系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支撐能力。圍繞貫徹農業部“七大體系”,結合青島實際,青島市規劃建設了“八大體系”,即:基層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體系、新型種業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重點建設66個大項目,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現代農業支撐平臺。投資5000萬元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中已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開工建設了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的農業科技大廈,重點圍繞種子質量監督檢測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服務中心、市場與信息服務中心、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土壤肥料檢驗測試服務中心、農藥檢驗鑒定服務中心、農業科技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農業基地建設咨詢培訓中心等“八大服務中心”,努力建成集農業科研、農技推廣、檢驗檢測、展示交流、信息發布、教育培訓等系統服務于一體,形成對青島農業綜合性、全方位的服務平臺。
產經鏈條縱深推進強強聯合齊抓共贏
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借鑒工業理念和管理手段,青島市突出抓好四個關鍵點,完善聯結機制,拓展產業鏈條,形成了以“公司+農場”為主要內容的產業化發展“九聯模式”。
扶持“大龍頭”。堅持從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使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目前,全市已形成以萬福、九聯、雀巢、正大、統一集團等大企業、大集團為主體,覆蓋畜牧、水產、蔬菜、林果、油料、花卉各業的農產品加工轉化體系。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072家,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119家,過億元的34家,過10億元的4家,其中9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能力達550萬噸,占農產品總量的40%以上。在全國首批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中,青島市有16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強。
促進大聯合。近年來,青島市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始終將其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明確了發展思路、總體目標和工作措施,在工商登記、財政扶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積極鼓勵涉農部門、龍頭企業、農村能人、村干部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05年,青島市財政安排6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了30家合作組織;2006年,將安排1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目前,全市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到1072個,組織農戶30多萬戶,占總戶數20%以上。青島市被列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試點市,全國農民合作組織試點單位達到8家。
建設大市場。青島市建成年交易額過億元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26處,6處農業部定點市場,其中過50億元的1處,形成了以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為龍頭,以10大產地批發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培育大基地。突出抓好農業高效科技園區和畜牧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提高示范帶動作用。目前青島全市產值5000萬元以上(出口創匯500萬美元或生產規模1000畝以上)的生產基地達71個。
績效管理情系“三農”
貼近服務以人為本
創建服務品牌和高績效機關是青島市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青島市農業委員會結合“三農”工作實際,深入開展了“情系三農”服務品牌創建,大力推進高績效機關建設,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和干部素質,為“三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堅持高點規劃理念,提高品牌社會影響能力。品牌是形象,品牌是承諾,也是一個單位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的靈魂。為科學塑造“情系三農”服務品牌,使品牌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推動力,專門聘請了有關專家學者,對品牌建設進行反復論證和全面規劃,構建起了科學的品牌體系,大大提升了品牌文化內涵和向心力。“情系三農”服務品牌的核心理念是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既蘊涵著農委干部職工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工作標準,也是對全市廣大農民的莊嚴承諾。“情系三農”服務品牌的創建,在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廣大機關干部的歸屬感、榮譽感和向心力明顯提高,形成了我為品牌添光彩的良好氛圍,爭先創優、開拓進取的意識大大增強。2005年,青島市農委共獲得省級以上表彰獎勵26項,增長44%。
堅持績效管理理念,提高團隊執行能力。青島市農業委員會堅持以品牌創建為動力,以高績效機關建設為基礎,全面提高團隊執行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高、作風硬、特別能戰斗的干部隊伍。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專門制定了黨風廉政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農業項目管理制度等十大管理制度,提出了56字服務公約和“五要五不要”工作標準,提高機關規范化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用制度規范人、用規章約束人。二是再造工作流程。根據各處室崗位職能,積極實施工作流程再造,制定了科學的工作“線路圖”和“時間表”,全面實行辦理時限承諾制、首問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三是強化績效考核。采取年終考核與日常考核相結合,對重點工作和日常工作進行業績考核,單位考核結果與主要負責人考核結果掛鉤,加大了獎懲力度,機關整體協作力、執行力明顯增強。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提高“三農”工作創新能力。創新是進步的靈魂。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青島市農業委員會在“情系三農”品牌創建中,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提高發展創新能力,把創新滲透于每項工作中,在思路、方法、機制創新上狠下功夫,增強各項工作的推動力,實現現代農業新突破。在思路創新上:2005年青島市農委提出了建設農業“八大體系”,今年又提出實施農業“八大行動”,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現代農業的支撐平臺。在方法創新上,堅持突出重點、培育亮點的工作方法,通過抓好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大廈建設三件大事,提高了青島農業的形象和地位。在機制創新上,制定了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等十大意見,探索新形勢下解決突出問題的新機制、新措施。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提高為農民服務能力。“情系三農”不是口號,而是承諾和行動。品牌創建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以農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為標準,突出抓好法律服務、政策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四大重點,著力為農民搞服務、辦實事、解難題、求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青島市農業委員會重點為農民辦好十件實事,即:建設10000戶“一池三改”沼氣池、扶貧開發60個貧困村、扶持60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訓新型農民3萬人、培育1000個科技核心示范戶、建設100個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玉米全程機械化達到65%、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認真落實農業補貼政策,盡最大努力解決好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讓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2006年,青島市農業委員會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為目標,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加快推進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產業化、生產標準化、市場國際化、發展科技化和環境生態化,積極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行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行動、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行動等農業八大行動,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推進青島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新突破,為“十一五”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主要目標是: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5%以上,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35%以上,農業機械綜合水平達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