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事發當日,目擊市民向記者描述撕錢事件整個過程。
郭柯棠 攝
2月24日下午,廣州西華路金平廣場對面,佛山來穗打工的女子廖
某騎一輛裝有兩大桶潲水的單車與周女士的私家車相撞,自行車在嶄新的私家車上劃出一道長痕。
周女士當即要求廖賠償200元。但廖某掏空錢袋總共只有30元零6角,卻被周女士一氣之下撕碎。周女士事后表示,當時圍觀者幾乎是一邊倒站在廖一方,甚至有市民說“人家沒錢,大不了賠兩桶潲水給你”之語,她“氣暈了”,才撕碎了30元人民幣。接到圍觀群眾報警后,越秀警方對周女士作出罰款9000元的決定。昨日,她到有關部門將罰款悉數交上了。
因撕碎30元人民幣,被罰了9000元。此事引起讀者強烈關注。撕人民幣被罰事件,在廣州并不多見。大多數讀者都認為,由于事件中雙方經濟實力懸殊,事件體現了貧富之爭,體現了一些富人的顯富心態。而政法系統和法律界有關人士則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當事人不懂法,而我們的普法工作方式、產品單一,且缺乏效果評估機制。
警方
態度惡劣處罰合適
罰9000元是否過重?這是事件帶來的最大質疑。對此,處理此案的越秀警方表示,如此處罰是經過考量和討論的。我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43條規定,故意毀損人民幣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根據警方調查,本來廖某已經主動掏空口袋愿意賠償,其行為已很真誠了,但周女士卻當場撕毀鈔票,態度惡劣。最后,他們認為,作出9000元的處罰是合適的,也可對社會產生警示作用。
據記者了解,罰款后引發的爭論,坊間評論很多,其中大部分是貧富之爭。華南理工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鳳良說,
周某“撕毀的雖然是人民幣,但撕碎的卻是別人的心”,其行為的潛臺詞或是“我有的是錢,對著騎單車的沒錢的,想怎樣就怎樣”。其行為昭示著一種窮富之間的心態對比。他認為,事件始末反映出來的,是作為富有階層的周某缺乏同情心。而圍觀群眾本著同情弱者的心態叫屈抱不平,理所當然。
市民
情急而為無關歧視
30元錢為何引發這么大的振蕩,到底觸動了人哪根筋?作為有車一族,洪先生認為,撕鈔票是人對突發事件的一種正常反應。他說,他其實挺同情周女士。車子被刮花了,如果對方不能按照相應的數額來賠償,本身就受了很大氣,還被周圍的人挖苦,情急之下做出撕錢的舉動來也是人之常情。洪先生認為,這并不是歧視窮人,更沒必要扯到貧富之爭上面來。
而市民陳永就認為,此事折射出的是周不懂法,而不是或不僅僅是貧富問題。因為當時不管廖掏給周什么,周都對該物有所有權和處置權,那么,若廖掏給周的是一個價值1萬元的東西,周還是摔了,并踩了一下,也不會被處罰,最多只是遭圍觀者的譴責而已。
公務員梁小姐不同意這是貧富之爭。她認為,關鍵問題在于,政府對于自己出臺的很多政策,宣傳工作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很多人只知有條例,而不知詳細內容。若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觸犯條例被處重罰,感覺會更冤。“我想,在撕掉30元錢的時候,女車主可能根本不知這種行為是違法的。若有可能的話,希望政府在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后,更多地考慮宣傳效果。”銀行職員江小姐也同意此看法。
律師
裁決可起示范作用
律師界也有人士這樣認為。廣州大同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永平表示,警方處罰及額度均是合法的。其中所透視出來的,是女車主法律意識的淡薄,甚至涉及當今社會富人的一種所謂的變態心理--“斗錢”、“燒錢”或“撕錢”。在責任沒有分清的情況下,騎單車者愿意掏錢賠償女車主,本身算是一種快速的民事調解。朱律師認為,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會使“人民幣受國家保護”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也將對今后這類案例的裁決起到示范性作用。
普法方法單一
造成很多法盲
各種意見中,認為周女士缺乏法律意識的聲音也不乏。今年是普法“五五”規劃的首年,至今普法工作已搞了20余年,據悉,現在除司法局、普法辦,工作繁忙的執法機構和司法部門也在做宣傳,但天河法院有關人士稱,“有些單位就愛法官去給普法。”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狀況?廣州政法系統分析,重要原因是過去普法方法太單調,常停留在每年發幾本宣傳手冊、搞幾次普法考試上。行政化色彩濃重的居高臨下式的“法制教育”難達效果。另一原因是因普法產品的供需不平衡,政府重點推廣的法律可能對某些人來講用得很少。普法需圍繞對象和受眾來設計工作思路。此外,普法工作缺乏科學的效果評價機制,未對普法活動進行必要的跟蹤與反饋。(來源:
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