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批轎車合資企業算起,中國轎車工業建立了20年。國內各大汽車集團規模接近百萬,骨干轎車廠的產能大多達到20萬輛。今天,在中央領導同志的倡導下,迅速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已是中國汽車業的共識。
在強大輿論推動下,幾乎每個中國汽車企業都提出要自主開發車型;甚至合資企業也要搞自主品牌;村村點火
,戶戶冒煙,看上去一片歡騰景象。然而,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個英明的主張,最需要以一種科學而嚴謹的態度去實現。在中國汽車短暫的歷史上不按市場規律辦事,一哄而上,大干快上,幾乎沒有不走彎路的。
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的探索,始自上個世紀末民營或非主流轎車企業。吉利的李書福、奇瑞的詹夏來、尹同耀先后把中國品牌、中國知識產權的轎車開發出來,造了出來,盡管一等數年拿不到“出生證”,盡管被嘲諷為“模仿秀”“有產權無知識”。但是他們死里逃生地生存下來,成為激活中國汽車業的一批“鯰魚”。
第一代自主品牌終于修成正果--吉利被世界一流的車展接連邀請參展;奇瑞被樹為自主創新的標桿。然而一個嚴酷的事實是,中國的自主品牌還十分孱弱,雖然在技術創新方面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尚沒有核心技術體系可言。生存空間基本上屬于低端產品,掙的還是低價勞動力的薄利。除了輿論環境的改善,自主品牌在市場上的好日子遠遠沒有到來。
應該看到一個悖論:沒有自主品牌,中國作不了汽車大國;自主品牌特別多,中國依然不是汽車大國。
120年來全世界涌現出來的汽車品牌千千萬萬,大浪淘沙之后,到了21世紀,全球剩下的大品牌不過十個。中國有一個巨大而多元化的汽車市場,對自主品牌、自行開發的車型會有較大的包容性,但是再經過數年激烈競爭,能剩下一兩個有國際主導地位的大品牌,兩三個滿足市場細分的小品牌(如微轎、SUV領域),就是天大的成功了。
轎車是一個資金、技術都要大投入的產業,除非模仿抄襲,真正創新研發不花大錢是萬萬不可能的。且不說除了成本的競爭,還要有品牌的培養。小打小鬧開發的車型是否能有起碼的生存能力,實在叫人擔心。
眼下,意大利的設計公司門庭若市,來自中國的設計委托之多,致使公司到了高薪聘請專職中文翻譯的地步。在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接觸過開發轎車ABC的情況下,這樣盲目、重復投資,前景堪憂。畫出一個轎車外形,到成批造出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的車,大概比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行程還要艱巨。
爭論中國轎車生產能力是否過剩,眼下十分熱門。重復建設浪費固然可怕,但是設備換一個地方還能用;車型開發上的重復建設浪費可能更糟糕,因為它留下來的只是一堆沒有用的廢圖紙。投資打了水漂,雖然是企業行為,但是花的都是中國人的錢,巨大的社會財富浪費,誰來“埋單”?
世界汽車十強,強就強在開發能力上。一是核心技術的掌握。像通用、豐田這樣一流的汽車公司,爭奪的是能源環保等前沿技術的制高點:氫能源、混合動力,幾十億美元地砸錢。二是平臺共享。傾集團之力,研發出不同級別的共享底盤平臺,旗下不同品牌和車型再根據各自追求扣上不同的殼子,有效地攤銷了開發成本。這種共享甚至是跨集團的。去年在日內瓦車展,豐田和法國PSA集團展出了共同開發的微型轎車:法國標致1007、雪鐵龍C1和豐田YAGO,共用同一底盤,外形內飾各不相同。
幾年前,自主品牌華晨中華找到上汽負責人,提出愿意聯絡幾家自主品牌,由上汽牽頭組建合資研發設計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平臺由幾家企業共用;或者由上汽開發出成功車型,委托中小企業加工。這種降低自主開發成本的探索當時沒有結果。自主創新的模式可以千差萬別,但是依靠市場機制,依托大集團進行聯合開發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完)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生存在于研發
最近一份報告顯示,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已經由2003年的67%下降到當前的33%。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產手機的研發投入過低,造成了國產手機技術創新滯后、產品質量下降,進而使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大幅下滑。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與國產手機企業非常相似,沒有核心技術、價格低,企業在低效益的基礎上擴張,而且從市場份額上來看,自主品牌的汽車遠遠沒有像手機那樣被國人廣泛認同……
中國汽車“自主”應走四捷徑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研發創新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如今開發一款全新車型動輒需要數億美元,而車型的生命周期卻在不斷地縮短。
對于中國汽車企業來說,本來家底就比較薄。因此,中國汽車工業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也需要提高研發投入的效率,實現低成本自主創新。
國內外汽車研發三大差異
我國近年來雖然持續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但2004年我國R&D經費比率僅為0.63%,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2%。美國這一指標為3.98%,日本為3.64%,韓國雖然相對投入比例較少,但也達到了1.70%。從R&D經費投入量來看,世界平均水平為26.42億美元,而我國的投入僅有1.32億美元。若平均到個人,我國研發經費每人不到1美元,而日本每人的研發經費高達1170.5美元。
自主品牌上汽、奇瑞、華晨等搶灘中高檔車市場
紅旗HQ3、奇瑞新東方之子、華晨駿捷、吉利FC1……在競爭最激烈的中高檔轎車市場,這些由國內自主研發的自主品牌汽車,正以其自信的姿態,向處于主導地位的合資品牌發起強有力的挑戰。
上汽股份自主品牌項目獲批 第一款車下半年下線
上汽股份宣布,該公司自主品牌項目正式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根據批復,上汽股份已正式成立上汽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全面負責自主品牌乘用車體系的建設。上汽股份董事長胡茂元將出任上汽汽車的監事長,上汽股份總裁陳虹將出任上汽汽車的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