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青島保稅區在既有區域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不斷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使2.5平方公里土地的內涵不斷豐富,形成了先進制造業、倉儲物流、高新技術和新型市場為主的四大特色產業,成為“寸土寸金”的“黃金寶地”,為保稅區功能、政策的輻射、帶動和示范,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近年來,青島保稅區的引
資方向以日、韓為主,歐美和我國的港臺為輔,構筑對外加工制造業基地,先后引進了依愛電子、光盈光電、金海迅、藍鷹電子、柯達影像器材、虹橋電子以及日本的松下電子等世界500強企業,打造通訊電子制造業基地;并利用保稅區的“免稅、保稅、免證”的特殊優惠政策,辟建“貴金屬加工園”,并初具規模,形成了“南有深圳沙頭角,北有青島保稅區”的格局。
保稅區的電子通訊和貴金屬加工等特色制造業,無論是在土地投資強度、行業盈利狀況還是在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均達到了空前規模,引領著保稅區工業產業的大發展,并在區域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據最新統計,保稅區內工業生產加工企業89家,其中通訊、電子產品和貴金屬加工制造業企業17家,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6.3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0.3%。
保稅區管委還大力實施“十大名牌企業”和“十大名牌產品”雙十工程戰略,積極營造高新產業最佳經營環境,通過采取協調海關簡化手續、解決企業購匯受限問題,對重點企業資金扶持以及重點出口企業實行重點跟蹤和重點服務,以及設立企業研發鼓勵基金或研發資金貸款擔保體系等一系列具體措施,使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升級,培育了一批國際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出口規模較大的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企業,如高校軟控、易邦生物、和美、澳龍光電、西瑞電氣和圣元乳業等都成為保稅區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的龍頭企業,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使品牌建設成為保稅區發展的亮點,為把青島保稅區建成高新技術輻射基地、為區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據統計,2005年青島保稅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138萬美元,同比增長92.2%.
青島保稅區以現代物流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著力放大國際物流、國際商展、國際采購、國際貿易、保稅倉儲等功能,引進并培育了電子、化工、建材、服裝、海產品、農產品等種類齊全的特色物流企業,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物流產業格局,具備了提供現代化、專業化物流服務的能力,使現代物流功能優勢進一步凸現。據統計,目前在保稅區注冊的物流倉儲企業達91家,其中,世界500強物流企業7家,倉儲及堆場面積85萬多平方米,累計投資總額15.2億元,成為保稅區新一輪發展的主力軍,經濟效益日益顯現。據統計,2005年入庫貨物總量、入庫貨值同比分別增長101.7%和112.26%;出庫貨物總量、出庫貨值同比分別增長91.59%和107.75%;庫存貨值同比增長144.93%。與此同時,作為國家新批準的沿黃流域唯一的“區港聯動”試點區域,青島保稅區以新批的1平方公里保稅物流園區為平臺,充分發揮“區港聯動”在對內帶動區域產品出口、對外吸引國外貨物在此流轉等方面的優勢,重點引進國際知名航運企業、跨國采購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快區域性物流分撥中心建設進程,推動青島保稅區現代物流產業向縱深發展。
青島保稅區在用足用活保稅區政策上大做文章,積極打造國際交易市場體系,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目前,國際建材貿易市場、青島礦產品交易市場、青島礦權交易所、青島橡膠國際交易市場、青島棉花交易市場等不同類型的專業市場正在起步,逐漸形成聚集效應,為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開拓了新的領域。
青島保稅區特色產業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強大動力,為爭取保稅港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GDP)42.2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6.28億美元,同比增長43.6%;其中進口完成11.33億美元,同比增長50.2%;出口完成4.96億美元,同比增長30.5%。
(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