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讓人振奮過---當外國人舉著張裕酒高呼“OK”,南方城市霓虹閃耀著“煙臺氨綸”,煙臺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時候……
煙臺讓人失落過---當走出令人尷尬的火車站,得知青島要承辦北京奧運會項目,聽說威海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時候……
走過輝煌,歷經失落,接下來的煙臺,將演繹一出什么樣的精彩大戲?
水母網2月17日訊
在“半島制造”引擎的轟鳴聲中,膠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在穩步推進,與此同時,國內首條城際軌道交通———青煙威城際鐵路即將于今年開工。種種跡象顯示,一個新的膠東時代正在到來。在剛剛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煙臺將下一個五年目標鎖定為GDP3800億元,力爭突破4000億元;更宏大的遠景,則是建設一個現代化、國際性的港口城市。而在此前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煙臺決策層發出了響亮的聲音:對全省的貢獻份額、在全省全國的排位都要有新的提高!應對新時代,煙臺成竹在胸。然而,在這場即將上演的城市角逐中,煙臺能夠實現再崛起之夢嗎?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島的單極輻射,還是與其一道,成為推動半島發展的雙“龍頭”?
1 輝煌與失落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刻:1984年4月,煙臺同大連、深圳等其他13座城市一道,被國家批準成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
不過,煙臺的輝煌并非從1984才開始。
1861年,清朝將通商口岸登州(今蓬萊)改為煙臺,自此,煙臺伴隨著港口開始迅速發展。1892年,當張裕葡萄酒釀酒公司開始籌建時,一批民族私營企業也隨之興起,煙臺逐漸有了山東省最早的工業體系,而此時的青島還是一個小漁村。
上世紀70年代末,沐浴著改革的春風,煙臺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期。此時,“北極星”紅遍大江南北,萬華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聚氨酯的企業……到煙臺被批準為沿海開放城市時,北極星手表、三環鎖、飛輪罐頭和張裕酒已成為全國最耀眼的品牌。一個人口不多的城市能擁有如此多的名牌,比青島今天擁有“五朵金花”更讓人羨慕。
“令人稱道的莫過于煙臺創造的‘膠東模式’。”曾就職于煙臺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王信東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時,煙臺鄉鎮企業在煙臺遍地開花,發展勢頭之好、之快,至少在北方是最為耀眼的。”
但膠東模式帶來的輝煌沒有持續下去。
一直以來,煙臺擁用全國黃金第一市招遠、全國蘋果第一市棲霞、全國蔬菜出口第一市萊陽等多個經濟發達區域。然而,作為一個中心城市,煙臺始終處于羸弱狀態,難以在財富、知識、技術、信息等方面對周邊所轄范圍形成強磁力輻射。與此同時,全市工業布局散,產業層次低,雖有葡萄酒、三環鎖、北極星鐘表等幾大件,但幾個龍頭企業只是各自發展,沒有形成具備優勢與特色的集群,競爭力大打折扣。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鄉鎮企業面臨治理整頓、關停并轉、政策收縮,煙臺的一些“二國營”式的鄉鎮企業開始因有產品無市場而漸告勢微,即便一度成為“黑馬”的鄉鎮企業,也沒來得及“奔馳”,便已成“瘦馬”。
“膠東模式”很快勢微,光環漸趨黯淡。“九五”期間,煙臺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幅度不僅落后于“八五”,還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明顯的是港口———煙臺港比青島港開埠早37年,直到1909年,吞吐量還高于青島,城市人口也多出這個近鄰3倍多。但從1910年開始,隨著膠濟鐵路的開通運營,青島港的吞吐量首次超過煙臺。2004年,青島港的貨物吞吐量已相當于5個煙臺港,集裝箱吞吐量是煙臺港的17.7倍。
一個人最痛苦的不是弱小時的失敗,而是由強到弱的失落,一座城市亦然。
一位專家在在分析煙臺落伍的原因時說:“思想觀念上的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是主要原因。深圳起步就同上海、香港比,而煙臺人卻習慣于自己跟自己比、今年和去年比。結果,自己比自己,越比越自喜;今年比去年,年年有發展。”
2 半島機遇下的再崛起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發展的機遇再次降臨煙臺。
幾年以來,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幾個全局性的重大部署中,煙臺均被放到突出位置:“三個突破”,其一是“東部突破煙臺”,在“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中,煙臺與青島、威海等8個城市一起入圍;而三年前出臺的《關于加快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意見》,更是提出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核心,打造“膠東半島制造基地”。
半島戰略,讓煙臺再一次握住命運之手。看著兄弟城市快速發展,深知機遇重要性的煙臺痛定思痛,首先從四個字做起:思想解放。
從2002年開始,從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到目前的趕超發展,煙臺先后三次掀起思想大解放活動。在趕超發展戰略中,煙臺提出,對目前領先于自己發展的地區,立足于“趕”,努力縮小差距;對和自己基本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地區,立足于“超”,盡快形成領先發展優勢。
不僅是口頭上,幾年以來,在新一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煙臺正在乘風破浪,以實際行動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叫響“煙臺制造”,是煙臺再度崛起的密碼。在深入的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煙臺果斷將原來確定的七大支柱產業收縮為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黃金四大支柱產業,集中力量加以膨脹發展,而在四大產業內部,則重點培植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汽車、手機、電腦三大產品集群。
為使產品集群龍頭高昂,煙臺通過資產重組、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陸續引進了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有強大實力的跨國大公司、大集團進駐煙臺。三大產品集群龍頭分別由通用東岳、浪潮LG、鴻富泰等大型企業擔綱,而其母體則分別為世界500強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韓國LG公司和世界IT業四強之一的臺灣鴻海集團。目前,這三大母體企業正將在煙臺的子公司作為其在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環節,全力加以推進。通用公司將大眾化全新品牌“雪佛蘭”放在煙臺生產,幾年內汽車生產規模將達到50-60萬輛;浪潮LG去年出口完成7.5美元,成為全市當仁不讓的出口冠軍;鴻富泰將成為鴻海集團在大陸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
在三大龍頭的輻射帶動下,煙臺三大產品集群迅速膨脹,2005年新增產值102億元,拉動全市工業增長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從“有嶺無峰”到“層巒疊嶂”,從“散兵游勇”到“集團作戰”。
目前,全市銷售收入過十億元、利稅過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47戶和60戶;四大支柱產業也迅速壯大,實現銷售收入2008.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52.7%。在其帶動下,煙臺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大幅度提高,去年完成增加值1028億元,四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煙臺制造,正以嶄新的面貌崛起于膠東半島。
不僅僅是煙臺制造。如今,煙臺人覺得沒面子的城市面貌也大變樣,濱海景區崛起,直通養馬島的觀光大道讓外地人羨慕不已,舊城改造如火如荼……短短幾年間,最佳中國魅力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長安杯等大獎先后花落煙臺。煙臺的春天,正在到來。
3 配角? 還是龍頭?
膠東半島,占地面積不到全省20%,GDP占了全省的31.6%,制造業增加值占40.4%,擁有令人艷羨的海爾、海信、張裕、三角等大批名牌制造企業。在這里,擁有全國六分之一的海岸線,以及青島、煙臺等一批全國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及一批天然良港。
2003年7月,《關于加快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意見》正式出臺。這份打造“半島制造基地”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核心的“膠東半島制造基地”和“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青島、煙臺、淄博、威海、濰坊、東營、日照8市),合八市之力,通過承接日韓的產業轉移,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中國第三大世界級制造基地。
眼下,半島制造正在穩步推進,相關配套措施如三市間人才無障礙流動,也正在實施之中。尤其是青煙威城際鐵路,今年也將正式開工建設。這些,無不顯示著,一個膠東半島城市的新時代正在到來。在這場城市大角逐中,煙臺能否重現昔日輝煌,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島的單極輻射,還是與其一道,成為推動半島發展的雙“龍頭”?
目前,青島依然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看GDP,2005年,青島、煙臺、威海三地分別是2695.5億元、2012億元、1069億元;看財政收入,青島174.34億元,煙臺87億元,威海57.55億元。
與青島比,煙臺的差距并不小:去年前11個月,煙臺過50億元的僅3戶,過百億的僅1戶,而青島銷售收過入50億元的企業達7戶,其中過百億元的企業3戶;煙臺擁有中國名牌12個,雖居全省第二,但比第一名的青島少22個,山東省名牌更是少57個;煙臺規模最大的前20名企業技術開發投入僅18億元,青島的這一數字卻高達124億元……
不過,隨著新膠東時代的來臨,煙臺也面臨著空前的機遇:
———看區位優勢,隨著煙大鐵路輪渡的建成,煙臺將成為連接華東經濟圈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地,這種優勢其他城市無法比擬;
———看投資,五年間,煙臺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投入4000億元,是“九五”的4.6倍,其中去年投資1460億元,列全省第一,這將為煙臺未來幾年的發展積蓄充足的后勁;
———看項目支撐,5年后,僅僅是四大支柱產業即可完成銷售收入5000億元;汽車、電腦、手機三大集群將完成銷售收入2600億元……
專家指出,如果善于把握機會,煙臺完全能推動“半島制造”的崛起,與青島一起成為引領新膠東時代的“龍頭”。
眼下,煙臺正加快港口建設。2010年,港口吞吐量將達到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00萬標箱,屆時,煙臺將成為一個黃渤海和東北亞地區區域性大型主樞紐。煙臺,輝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風的再造中重塑輝煌?人們將拭目以待。(鄭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