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的歐式別墅區一角。(資料圖片)
新華網寧夏頻道2月16日電(記者羅博孟昭麗)2月15日,記者在寧夏南部山區采
訪時,一位鄉鎮干部帶記者來到當地一戶家庭參觀:占地幾百平方米的大宅院,甚至比當地鎮政府辦公樓還氣派,木制地板、紅木家具、組合音箱,裝潢擺設之豪華考究讓城里人都汗顏,更讓人咂舌的是不大的客廳里竟然好幾臺大功率的空調在滿負荷運轉。戶主竟然喜滋滋的稱,這是在響應建設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地是,這里雖然是南部山區條件較好的地方,但去年人均收入也才剛過2000多元,就在前不久,這里還經歷了50年不遇的干旱,一些群眾要到十幾里外的地方買水吃,還有一些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依靠退耕還林補貼糧和外出打工。一位在場的農民感慨道,光這幾個空調一天的電費就要花費多少錢啊!
眾所周知,中央提出建設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要在秉承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基礎上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并非提倡暴發戶式的大建毫宅、大肆擺闊。這不僅與我們當前社會所倡導的節約型社會相悖,更與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質相違。各地出現農民豪宅現象,表面上看只是群眾盲目消費,屬于個人私事,其實不然,從深層次看,這說明有些地方政府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宣傳還不到位,以至于不少群眾把新農村建設錯誤理解成蓋高樓、建新房加上豪華裝修。
這也告訴我們,各級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必須要軟硬兼施,一方面要注重新的設施和環境這些看得見的硬件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在提倡和宣傳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的文化道德素質上多下工夫,任何顧此失彼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責任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