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平度市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去年以來,該市新安置就業人員8萬多人,全市企業安置就業人數達到17萬人,失業率一直保持在2.5%以內,有效地緩解了城鎮和農村的雙重就業壓力,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加快發展是擴大就業容量、實
現充分就業的根本出路。該市堅定不移地走外向帶動之路,高標準規劃建設華僑科技園、農業試驗區等公共園區,完善提升經濟開發區、同和、香店、南村等綜合性園區,打造仁兆蔬菜、明村橡膠、田莊鑄造等特色園區,努力構筑經濟發展和安置就業的載體,逐步形成產業集聚、就業集中的城區、平南、平西三大工業板塊。近五年來,該市累計引進并實施境外投資項目927個,實際利用外資10.16億美元,內資項目1658個,實際利用內資165億元。目前三大板塊已聚集企業874家,安置就業7.5萬人。同時,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培育壯大電子家電、汽車配件、機械鑄造、橡膠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產業集群,安置就業人數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麒麟電子、三統萬福、三元色服裝、裕龍食品等10多家內外資大企業用工過千人,成為該市吸納就業的主力軍。
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五年來該市新發展個體工商戶31880戶,新發展民營企業2296家,全市自主創業并通過自主創業吸納安置勞動力5萬多人。在民營經濟數量增加的同時,一批深具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抓技改、上項目、擴規模、搞合資的熱情高漲,民營經濟在整體上進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階段。去年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本分別達到1.69萬元和134.6萬元,比五年前分別提高6.3%和83%,規模的擴大凈增就業人員1.6萬人。光明輪胎、宏泰銅業、北苑家具、天祥食品等一批民營龍頭企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安置就業的新興力量。
完善改制政策安置就業。在推進企業改制過程中,平度市進一步完善企業裁員機制,盡最大努力避免把富余人員集中推向社會。全市“十五”期間列入改制任務的318戶企業,有115戶實行了出售改制,重新安置職工上崗6500多人;籌集資金1.8億元,逐一理順職工工資、集資、勞動保險、經濟補償金等勞動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維護了職工合法權益。
扶持弱勢群體就業。該市認真貫徹落實崗位開發補貼、養老保險補貼、工資補貼、自主創業減免稅費等促進弱勢群體就業優惠政策,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大“4045”等困難人員安置力度,共安置有求職要求的“4045”等弱勢群體就業人員3841人。他們還探索開展勞務代理業務,幫助自謀職業人員繳納勞動保險,保管檔案及黨團關系,為他們安心從事個體經營和靈活就業解除后顧之憂,現已為1.3萬名城鎮失業人員辦理代理業務。
加強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平度市技工學校近年來投資1500多萬元,新增校舍1萬多平方米,在校學生由“十五”初期不足1000人擴大到3500多人,年培訓5000多人,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重點技工學校”和“國家綜合職業培訓基地”;全力打造“雙元制”職業教育品牌,采取“學校+企業”方式,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技術農民。全市實施“雙元制”辦學的專業增加到15個,年招生能力達到2000多人,形成平度職業教育發展的鮮明特色。此外,該市積極爭取青島市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政策扶持,每年計劃培訓1.5萬人,扶持培訓費用420多萬元。五年來,全市共開辦各類培訓班400余期,技能培訓城鎮失業人員9000多人,職業指導培訓2萬多人,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多人,有效提高了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促進了城鄉統籌就業。
建設勞動力市場服務就業。“十五”期間,該市投資450多萬元新建了市勞動力市場,建立了31個鎮(街道、園區)勞動保障事務所,并實現網絡對接,全市形成以青島市勞動力市場為龍頭,平度市勞動力市場為紐帶,鎮(街道、園區)勞動保障事務所為基礎,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的上下貫通、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勞動力市場網絡體系,為城鄉統籌就業發揮了便民服務的作用。近年來,該市共為1400多家企業辦理了用工登記,發布用工信息1860多期,舉辦大型勞務交流洽談會500多次,安置城鎮失業人員30519人,安置農村勞動力46062人。
(李培強 鄧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