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到了大學畢業生們找工作的季節。根據教育部門發布的消息,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13萬人,比去年增加75萬人,是2001年104萬的近4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將更趨激烈。記者采訪了一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請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并請人力資源專家給畢業生們提供建議。
【畢業生】
就業、失業、受騙
半年間歷經人世沉浮
2005年10月28日,記者第一次見到李林(化名)時,他剛遭遇了一次騙局。他去了一家叫“美伊娜”的小公司面試,滿心歡喜地“過關斬將”,甚至還交了一筆“統一服裝費用”,等到正式簽約時,才發現公司已人去樓空。
李林覺得有責任把這個“黑心公司”揭發出來,于是找到了記者。李林的老家在湖南農村,家庭條件并不優越。2005年他從黑龍江一所并不出名的大學畢業,當年7月9日來廣州找工作,先是在一家IT公司上過一個月班,后來退出,記者見到他時他已經失業一個多月了。
提起第一份工作,李林顯得相當留戀。他說,那份工作底薪1250元,還包吃住。更重要的是,公司管理相當人性化,公司職員素質很高,很敬業,人際關系也簡單融洽。“公司內部強烈的凝聚力是最觸動我的。”
李林在這家公司擔任網絡管理的工作,工作一個半月后,公司更換了一個新的綜合管理平臺,科技含量高了許多,李林馬上感到有些難以勝任。公司方面考慮到李林對新的系統了解不多,主動提出可以給他調換部門,但是李林拒絕了。他說:“當時我有些一根筋,認定了網絡管理為自己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就主動退出了。”
辭職后的李林加倍品嘗到了求職的艱辛,一次次地推銷自己,又一次次遭受拒絕。他說,他根本記不清到底參加過多少場招聘會,投過多少份簡歷。終于,11月7日,一家電腦公司接納了他,李林成了一名網絡電話安裝員。
12月20日記者再次見到李林時,他看起來有些憔悴,天氣有些涼,李林卻只在T恤外套了件薄西裝。他說,昨天一整天,他只吃了一穗玉米,身上也只剩下最后10塊錢了。原來,網絡電話這項業務原本處于灰色地帶,沒有法令規范,但就在10幾天前,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規定,取消了這項業務。公司的整個涉及網絡電話的部門都被撤消了,李林再次失業。
12月21日,記者陪李林去南方人才市場參加招聘會。會場內外,找工作的年輕人行色匆匆,似乎來不及多想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是眼下最緊要的事情。李林熟練地在一個個攤位前穿梭,他說,首先看職位是不是適合自己,然后再看公司的資質,有機會就絕對不要放過。
當天,李林投出了4份簡歷。中午,他接到通知,下午參加一個林業公司的面試。他咧開嘴笑笑:“沒工作不塌實,現在也不那么執著于網絡管理的方向了,只要有些相關,我都會試試。”
當天下午,李林順利通過了第一輪面試。接著,他又通過了三輪面試。他告訴記者,當初參加第一輪面試有80多人,現在只剩下8個了,公司已經基本確定聘用他,下周入職。
堅持到底,排除萬難
不顧一切留在珠三角
小雅今年將從江西某大學英語專業畢業,正在忙著找工作的她是個執著得有些任性的女孩,她堅決不肯回西部的家鄉就業。對工作她有兩個要求:第一,工作地點在珠三角;第二,工作性質是媒體。在媒體人才日益飽和的今天,她的這種執著,使她的求職經歷尤為艱難。
去年7月,小雅來到廣州一家媒體實習,從指導老師的評價來看,小雅的實習表現相當不錯,但這并不等于一份好工作。實習3個月后,因為課業的壓力,她回到了在南昌的學校。10月底,只在學校呆了一個月的小雅再次來到廣州。剛到廣州,揚州某報通知她去面試,她又動身去了揚州。
到揚州第一件事就是買報紙,但是小雅找遍了城里所有的賣報點,都沒能買到一份自己將參加面試的那份報紙。這讓她很失望,于是決定不管面試結果怎樣,都要回廣州去。面試完畢,小雅立即搭上了當晚回廣州的火車。火車上,面試的報紙打來電話說決定暫時聘用她,被小雅一口回絕。
回到廣州的第二天,小雅直奔佛山。她將希望寄托在廣州某報社在佛山的記者站——從實習記者做起,最終留下來。但是,幾天以后,小雅又失望了:始終沒有人來跟她商討工作的事宜,而實習記者間的待遇差別更讓她感覺憤怒。一周之后,她離開了佛山。
11月中旬,廣州幾家大型媒體都開始招聘工作。小雅帶著極大的期望,投了簡歷。12月初,筆試名單公布。小雅說:“下午兩點鐘,我已坐在電腦前,心里忐忑極了。4點,名單終于出來了,可是,我再一次失望了。我面無表情地盯著電腦屏幕,腦中一片空白。”
小雅這樣對記者說:“我總以為,我是與眾不同的,旁人是燕雀而我是鴻鵠。理想我從不缺少,攜帶滿箱美夢,我就可以獨闖天關。可是今天看來,也許我只不過是一只難以振翅高飛的小鳥。”
12月上旬小雅返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但她并未就此放棄。她從網站和114查號臺獲得了珠三角一帶幾乎所有報社的電話號碼,一家家打電話過去詢問是否招人。“每一次,懷著忐忑的心情按下電話機上的號碼,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而通話中,我又一遍遍不厭其煩地介紹自己。我的姿態之低,像是一件被擺在市場賤賣的商品。”盡管她這樣努力,所有的嘗試還是杳無音信。12月12日,小雅所在學校開了一個招聘會,小雅決定去看看。五分鐘之后,她就退了出來——全部都是江西省內的企業,離她的理想相差太遠。
日子一天天在過去,小雅的工作仍然沒有著落。如今的她,就像是被誰拋棄在半途,無法決定向左還是向右走,日夜都是煎熬。她這樣向記者描述每次從南昌乘車去廣州的感受:火車在天亮之前穿越粵北山區的崇山峻嶺,黎明時分停靠在開闊的珠三角,山重水復,豁然開朗,就像是告別了迷惑與不堪的過去。小雅說:“我一定要闖出去。”
【畢業班】
專業對口像中彩票
為了了解全面的情況,1月中旬,記者選擇暨南大學2006屆廣告班進行了問卷調查。這個畢業班共有21個內招生,其中在調查時已簽約找到工作的有5個人,占到全班人數的1/4,另外有1人保送研究生,4人正在考研。
從問卷來看,班里近七成都是廣東人,首選的工作地點都是廣州,也有一些來自長三角的人選擇了回家鄉就業。不少接受調查的廣東籍的同學都表示,不愿意離開珠三角找工作,他們認為自己熟悉環境,并且家庭的因素和一些個人問題讓他們不愿意離開廣東。
對于招聘會,最多的在兩個月內參加了7場招聘會,人均也在3場左右。而對于初次就業的薪酬期望,很多人說,要是一個月能拿到2500塊錢的收入就謝天謝地了。在回答是希望選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時,回答的比例都比較平均,可見企業性質在擇業中所起的作用已經下降。
班長李青說,目前拿到錄用通知的5人中有3人簽在房地產公司,感覺似乎近兩年房產公司對于應屆畢業生的需求很大。而對于學廣告出身的畢業生,能做本行就像中彩票一樣難,現在大部分人放棄了廣告公司,也不管專業對不對口了。
李青認為,整體看來班里找工作的氣氛不能算是積極,有些人找都沒找過。有的同學感覺很迷惘,雖然學了4年,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馬上就要步入社會了,但是很多人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還沒有完成,更多的是在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里成為“尋工記”里的一個角色。
5位已經落實了工作的同學情況也各不相同。
小東是班里公認的佼佼者,在大家的眼里,這家伙將來會是廣告界的明星。小東幾個月里跑了很多招聘會、宣講會,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城市去了不少,忙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趕時間參加筆試、面試,結果贏得了好幾家公司的垂青,最后同一家房地產公司簽約。
小敏也是勝在積極,她算是全班最積極的“找工女將”,網投、招聘會、宣講會,該試的都試了。在很多人都認為網投的幾率是最小的情況下,她通過網投獲得了很多的面試機會。盡管碰壁了幾次,但她一直都堅信自己能拿到一個期望中的工作合同。現在她簽了一家活動策劃公司,不過仍然在關注著有沒有更好的單位。
而小張找工作的過程則相對輕松,他的目標是考研,“忙里偷閑”找了一下工作,結果順利地簽約一家房地產公司,薪金待遇都不錯,如此高的找工命中率讓不少同學咋舌。不過只要考研成績可以,他肯定會放棄現在找到的工作,搞新聞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調查問卷顯示,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找工作“很難”,還有人認為:“找工作不難,但要找個好工作很難”。記者感覺在大學校園中,普遍彌漫著一種不甚樂觀的情緒。
不過李青相信,到最后大部分人還是能找到工作,“跑職場的日子,每天都被人閱,而自己亦可閱人,這樣的經歷于自己的成長大有益處。”
【總監意見】
大學生們不夠耐心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饒俊:
現在的大學生學習能力很強,又有很好的發展潛質,企業很需要這樣的人才。
然而在實際中往往發現,很多大學生不夠耐心,并且期望過高。根據一項調查,95%的同學表示,工作后兩年之內要做主管,5年后成為部門總監;77%的同學說,35歲之前要成為年薪50—100萬的職業經理人;20%的同學表示畢業后10年內登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做一個叱咤風云的“金領”。這種期望值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亟待調整。
此外,大學生的個人職業規劃滿意度整體水平不高。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一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還有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往往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覺得這是一份臨時性的工作,因而不全身心投入,主管察覺后當然對他也會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更加沒有心思好好工作了。
因此,大學生在擇業中,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市場人才信息,并積累好實踐經驗,以一種開放、學習、務實的心態投入到其中。
提高自身素質最重要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監 聞磊:
雖然現在就業市場整體來說供過于求,但其實高層次的人才仍然相當緊缺。對很多企業來說,越來越難招到優秀畢業生才是他們苦惱的。所以,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現在很多畢業生在求職中,往往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想各種辦法包裝簡歷、看所謂“面試經驗”準備面試,其實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生從一進大學開始,就為將來做準備。一個人學識、能力等綜合素質,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因此一定要善待大學這4年時間,對自己各方面有一個提升。大學期間過得越充實,將來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也就越大。
高校擴招、就業總容量不足只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高校課程設置跟企業需求之間的脫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大學擴招,學生總量變大了,但真正優秀的畢業生增加卻不明顯,很多企業急需的人才培養滯后。這造成了小部分塔尖人才成為了很多企業競相爭奪的對象,而大部分畢業生則高不成低不就。對這部分學生來說,更新就業觀念是首先要做的,變“我想做怎么樣的工作”為“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
民意時評:失落的季節?
近年來的大學擴招幫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實現了他們的大學夢,無數人因此受益,生出了遨游世界的翅膀,有可能用他們在大學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智慧去創造自己無比輝煌的未來,這本來是一個多么激動人心的場景啊!可是隨著大學畢業生的逐年猛增,大學生起薪的一降再降,大學生就業難的抱怨聲開始不絕于耳。歲末年初是學生擇業最繁忙的時間,但是學子們普遍不樂觀的心態讓人擔憂,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難道真的變成了失落的季節?
其實,在筆者看來,所謂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偽問題,在國民素質普遍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怎么會缺少每年不過幾百萬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崗位呢?家長和學生們真正抱怨的是找不到“好”的工作,而且這個好工作的標準還停留在10年前,希望能進大企業、大機關,而且一進去就有很好的收入和待遇,在大學畢業生已經成倍增長,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進入普及階段的今天(以廣東為例,從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就由11.7%上升到22%),還抱著這樣的標準找工作無異于刻舟求劍,肯定是要落空的。
當然,心態的調整需要一些時間,“天之驕子”跌落凡間,心里總是有些不情愿,但這就是現實,越早面對越好。將就業難的問題賴到大學擴招的頭上顯然是不理性的,沒有擴招,現在的大學生中大部分根本就沒有機會上大學,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學生就業難”了。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保證一份好工作,這只是家長和學生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國家擴招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各個崗位上勞動者的素質,是希望大學畢業生們能用自己的知識把崗位變“好”,而不是保證提供“好”的崗位。
這些天,北大畢業生武小鋒回家賣糖葫蘆成了人們義診的話題,前兩年還有北大才子賣肉的新聞,其實這本不該是新聞,誰規定北大畢業生就不能賣肉、賣糖葫蘆了?這表明社會大眾仍然普遍將大學生特別是名校的大學生精英化,就算是精英,賣糖葫蘆也沒什么不好,所謂精英不是那些有“好”工作的人,而應該是那些能把工作變好的人。
用知識把崗位變好決不是什么虛妄的說辭。100年前萊特兄弟造飛機的時候,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份好的職業,但是今天航空業成為一個多么龐大的產業,又創造了多少待遇優厚的職位啊。在今天動不動就直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畢業生們看來,袁隆平當年的擇業肯定是失敗的,整天種水稻,簡直就是一個農民,但他的成就卻不是他那些去了大城市的同學所能比肩的。不久前本報也有一則報道,3個農學院的大學生畢業后回到農村搞“三高”農業,僅憑他們的勇氣和執著,我相信他們將來會比留在城市的同學有出息。
有什么好失落的呢?今天的社會有這么多種產業,每一種產業的背后都蘊藏著巨大的財富,大學生們的選擇機會是如此琳瑯滿目,你們應該感到幸福,而不是沮喪。如果你的工作不夠好,那就用你的知識和熱情把它變好,否則你上大學又所為何來呢?當然,如果你上大學的目的只是為了尋得一個安穩的飯碗,只是為了有資格享用財富而不是創造財富,那我的話對你就沒有意義。不過據我所知,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雄心勃勃的,只是過于心急,其實有了知識的輔助,沒有一個職業是沒有前途的。同樣是種地,對僅憑經驗的農民來說是年復一年的勞苦,對袁隆平來說卻是創造巨大財富的契機。同樣是賣糖葫蘆,你可以選擇沿街叫賣,每天賺取微薄的收入,也可以選擇打品牌、開連鎖店,開發出一個不錯的商機。以前做衣服的人不過是裁縫,直到一般裁縫們勵精圖治,將自己變成了“時裝設計師”之后,這才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
今后,我實在不想再聽到什么大學生就業難、起薪低這樣的抱怨了。我們之所以無法提供足夠多好的工作,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把這些工作變好,而這正是今天的年輕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