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7天長假,島城市民創下了短信發送量約1.5億條的近年來最高紀錄。近年來,短信已成為市民逢年過節的主要問候方式。然而,“拇指拜年”給人們帶來快捷祝福的同時,也給不少人帶來了心理上的負擔。
張蕓(化名)是一家企業的銷售經理,她告訴記者:“挺害怕過年的
,一想到要發那么多短信,還有那么多短信要回,頭皮就發緊。尤其是客戶的短信,應高度重視,得罪不起啊。”像張蕓這樣的情形,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
與張蕓愁發短信相比,廣告公司的劉明(化名)怕的是收短信。他說自己除夕一大早就給所有親朋、客戶都發了拜年短信,接下來就等著“回收”祝福。“要是我給對方發了而他沒回復,我就琢磨是不是得罪他了?上廁所帶著手機、吃飯把手機擺在桌子上,費神啊”。
說起短信帶來的困擾,濟南軍區青島第一療養院的心理學專家李玉偉說,“為短信所困”已經成了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但并非所有短信都“累人”,讓人緊張、焦慮的多是“功利短信”,這在從事市場、銷售等工作的人群中最常見。
健康提醒短信會帶來困擾,但又不得不發,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想法排解“短信壓力”。李玉偉指出,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既然必須做,那就一定要做好。就拿發一些“功利短信”來說,這時可以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思、有創造性的事。這樣,通過寬慰、調節自己,緩解壓力。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