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的武小鋒找不到工作而在家穿糖葫蘆的事情,在媒體的大量報道后終于“苦盡甘來”,一家公司“三顧茅廬”,請武小鋒到該公司工作,而且為武小鋒提供了免費住房,據說在公司這是只有教授級別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
無論企業有無做廣告嫌疑,還是對其他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否公平,農家子弟的大
學生畢業找到了工作,我們應當為他祝福。雖然據媒體報道,武小鋒說他實際上只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之中回家過節,穿糖葫蘆也只是在幫家里干點活(1月26日《沈陽今報》),但他的經歷還是能折射出目前社會就業中的一些嚴峻現實。
武小鋒的就業當然只是個別的案例,他不可能成為多數學子就業效仿的榜樣,更不可能成為公正平等和暢通的就業機制常態下的就業門道。媒體和許多人都認為,武小鋒找不到工作不是常態,因為他是名校畢業生。但是,為什么會有許多像武小鋒這樣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這說明我們的就業機會和機制都出現了問題。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武小鋒的內向,也有人認為是他的專業不好,還有人說武小鋒是結構性失業等等。應當承認,這些都可能是原因,不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被忽略了,即找工作中的潛規則。這個潛規則便是,好工作往往需要靠錢或者關系打點,其價格按工作的好壞(價值)而水漲船高,有幾萬元的,也有十幾萬元的。這對弱勢群體而言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因此,解決就業之難不僅是要解決就業職位供不應求、結構性失業和教育方向及專業配置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就業機制中的公平、公正和惟才是舉。當然,這個才既包括技能,也包括情商,還包括人才是否勝任和適應特定的工作崗位。
同樣,武小鋒的就業還折射出人才和就業觀念需要徹底的轉變,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應當把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當作平常事來對待,以及對工作好壞的價值判斷的必需轉變。大學畢業剛開始找不到工作應當是正常的事,這需要個人重新調整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期望值,多次嘗試。這就涉及對工作和社會地位的價值判斷。
在武小鋒考上名校后,家鄉人的認為他畢業還不得進國務院工作;在武小鋒畢業沒找到工作在家買糖葫蘆,又有人認為他給母校丟臉。其實,這些觀念都應當轉變為,當一個人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時才是最有價值和最光彩的事。哈佛大學的一名博士生畢業后到可口可樂公司工作。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只不過是賣糖水而已,所不同的是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術來讓糖水賣得更好和讓顧客喝得更舒服。這或者就是美國大學生就業的一種平和心態,找工作時首先想的不是待遇,而是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
所以,武小鋒們找不到工作,但能自己創業,或者賣糖葫蘆賣出個名堂來,甚至創出像可口可樂的名牌,還真能為名校掙下面子,為莘莘學子樹立榜樣。用猶太人的話來表述便是:比起知識淵博、擅長學問研究的拉比,靠雙手養活自己的人更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