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這一現象折射家庭結構變化
農歷新年傳統上是合家歡聚的日子,然而在7天的春節長假里,很多年輕人反傳統地走出家門,一股腦涌進了各種娛樂場所,與同齡人享受著現代春節的快樂。
 
;現象 年輕的朋友們春節來相會
除夕夜,家住四流南路的袁先生吃過年夜飯之后就離開了家,和幾位高中同學一起打撲克到第二天早晨。袁先生今年25歲,高中畢業之后的幾年,除夕下半夜都是和同學一起度過的。袁先生說,除夕與家人一起“守歲”、過年走親訪友已經是老傳統,對于年輕人而言有點無聊,不如年輕人聚在一起“狂歡”。
如果說除夕夜就“離家”只是個別現象,那么大年初一開始,各種娛樂場所就成了年輕人的“必爭之地”。年初一10時前后,記者在臺東的一家量販式練歌房里看到,才剛剛開始營業半個小時,已經有十幾隊“人馬”在排隊等房間了,其中中學生占了半數以上。雖然收費較平時有所提高,但這些天練歌房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學生,在黃金時段“排隊”用的號碼牌曾經發到六十號開外。與練歌房一樣,網吧的主要客人也是年輕人,臺東的一些規模較大的網吧也出現了排隊等座位的場景。
原因 親戚聚會“趕走”年輕人
春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如今的年輕人卻在一步步“顛覆”傳統,以朋友“狂歡”的方式來度過現代的春節。
以往,對年輕的人們特別是學生來說,過年最喜慶歡樂的事是吃年夜飯、放鞭炮、買新衣服。在今天,讓年輕人欣喜的焦點正在轉移。記者采訪了10名15歲到25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同學、朋友之間的聚會,能和朋友們一起唱歌、吃飯、打牌,是整個大年里最讓他們惦記、關注的事情。將他們“趕”出家門的,恰恰是老傳統———親朋間的走動。
在接受采訪的對象中,在一物流公司工作的喬霖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每天“早出晚歸”,連母親都說他是家中的“稀客”。喬霖說,長輩們喜歡一起吃飯,覺得熱鬧,而他卻覺得無聊。和一些并不熟悉的長輩坐在一起,讓他覺得非常拘束;而不常碰面的弟弟妹妹們都是中學生,根本就沒有共同語言。相形之下,和朋友一起吃飯、喝酒,席間談笑風生,飯后飆歌狂歡,就顯得輕松和愉快多了。兩者比較,喬霖自然會選擇后者。
“家里每天都來些我不熟悉的人,我在家就要陪他們坐著,實在是很無聊。我當然愿意和同學出去唱歌啦!”雖然在學校朝夕相處,但初中生張莎莎還是選擇在難得放松的春節假期和同學一起唱歌、逛街。從過年到現在,張莎莎有三天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度過的。
分析
傳統的“顛覆”折射小家庭松散關系
“以往一個房檐下住著一大家子人,現在是小家庭居多,小家庭之間的關系就松散了,過年的時候自然就不一樣了!”說起如今年輕人“顛覆”傳統的行為,大學退休教授黃老師感嘆,這是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
黃老師說,老一輩人從小在大家庭中長大,在他日常的生活圈子中,親戚朋友是其中很重要的人物。大家庭下人與人關系密切,至今他與爺爺的兄弟的后代之間都有聯系和走動。但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如今的城市家庭中多是三口之家,三代同堂的情況越來越少,與大家庭相比,小家庭之間的關系相對變得松散!拔业膬鹤右呀泴霞业娜擞∠蠛艿,更不要說他們的下一代了!秉S老師說,春節就是合家團聚的傳統佳節,但是隨著小家庭之間關系的松散,年輕人的生活圈子有了很多變化,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所占的地位已經不如從前,春節的內容和重點也肯定會有變化,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必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記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