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各地實行了多年的禁放鞭炮令漸次取消,在鞭炮開禁給這一傳統節日恢復了許多喜慶氣氛的同時,過度燃放的鞭炮也給人平添了許多煩惱。不少人認為,春節燃放鞭炮仍需有度。
從除夕的年夜飯開始,記者居住的社區就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時而伴隨
著一兩聲
巨響,震得人心發慌。將電視機的音量開到平時的幾倍,仍然聽不清。這種不間歇的"激戰"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上。在拜年時,鄰居的一位老人滿面憔悴地對記者說,他患有神經衰弱,被吵得幾乎一夜沒睡,現在心臟很難受;而另一家出生不久的嬰兒正在補覺,昨夜被在樓梯里炸響的鞭炮嚇得哭了大半夜。
記者在走親訪友的交談中,不少人都認為鞭炮開禁是應該的,但春節期間鞭炮的過度燃放不應提倡,而且應當進行適度限制。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出臺了限放條例,相應規定了燃放鞭炮的時間、地點,這一做法很值得各地效仿,目前的"限放令"仍需規范和細化。
記者在春節的采訪中得知,不少人認為,我國生產鞭炮的廠家除了要研制環保、安全的鞭炮之外,有關部門可否出臺一項鞭炮生產的標準,讓廠家生產一些"不太響"的鞭炮,同時不準或減少生產動輒10米、20米長的大型鞭炮,從產品的源頭控制鞭炮的噪聲污染。
還有一些人建議,各地應因地制宜出臺一些地方法規,對每人或每戶的鞭炮購買量予以限制。他們認為,目前春節燃放鞭炮已由傳統的兒童為主的游戲,演變到目前一種成人行為,還伴隨著炫富和迷信的色彩,這與春節和諧、喜慶、團圓的初衷是相背的。民俗學家、魯東大學教授單丕艮認為,春節燃放鞭炮應回到民間兒童游戲的范疇。
記者記得兒時春節,父母僅給一元錢買鞭炮,三角五分一掛小鞭,兩分錢一個小炮仗、兩分五一個二踢腳,五分錢一個大炮仗,仔細算計著買回家,放在炕頭的席子底下烘著,據說可以增加鞭炮脆響度。那時的小鞭是一個一個拆著放,將"臭"的小鞭掰開,點燃藥往墻上一頂,再聽個響。那快樂的情形現在還記憶猶新。
鞭炮開禁給春節平添了年味,可年味的濃淡應該與燃放鞭炮的多少無關,當我們燃放鞭炮時,應當想想,我們為什么要在春節燃放鞭炮。(記者 徐冰)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