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1月17日,某省一位副省長針對清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說:“對此,我感到很氣憤。對這樣惡意拖欠、非法毆打農民工的單位,應該依法查處,對主要責任人要繩之以法,絕不能讓他們逍遙法外。”
不知從何時起,官員們的怒斥之聲充斥著各種媒體。在“百度”上搜索“怒斥”一詞,相關網
頁達113萬個。有的媒體還把這些發怒的官員稱為性格部長、明星局長,并希望這些說“狠話”的部長、局長多一些,在位時間長一些。
官員們為什么會發怒?這位副省長是因為清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遇到阻礙而發怒的。拖欠工程款與民工工資問題,并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中央曾三令五申不準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資,國務院總理還曾帶頭為民工討薪。對于這樣一個老大難問題,為什么久拖不決,年年清理、年年發生?說到底,還是中央政策貫徹不到位,《勞動法》執行不力,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和司法機關的失職造成的。
怒斥太多是法治太軟的表現。現在,部分中央政策、國家法律,在執行過程中層層出現偏差,越到基層走樣越明顯。以至有人感嘆,中央的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走不出北京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很普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事情屢屢發生。很多決定是領導不發火、不處理幾個人,就推行不下去。也許正因為如此,一些地方的很多政策和決定,都是靠少數“有魄力”官員的強硬作風來執行的。少數官員的“硬漢”形象,又反證了政策與法治的軟弱。
官員發怒能解決問題嗎?去年,中國最忙的部級官員,可能就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了。這位人稱“救火隊長”的局長,今天出現在這個礦難現場,明天又奔赴另一個礦難地點,從年頭怒斥到年尾,還是未能有效遏制礦難的發生。如此看來,發怒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怎樣解決問題?最佳途徑是依靠法治。出了問題,不找領導而找法律,法律不完善,就修改法律,一切依法辦事,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這樣,根本不用領導出面和發火,一切自有法律來解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國家政策與法律的落實,保障社會的公平、秩序和效率。
大自然中,水是最柔弱的,也是最威猛的。它既能潤物細無聲,水滴石穿,以柔克剛,又能遇強則強,用洪流和浪濤摧毀一切阻礙之物。法治與水無異,當人們遵紀守法的時候,它柔若無物,而一旦觸犯它的時候,它又剛強無比。“狠”話不絕,“狠”人輩出,不僅無助于國家的制度建設,反而會增強人們對“狠”人的依賴,削弱對法治的依存。
一個沒有“狠”話的世界,才是和諧的世界;一個沒有“狠”人的時代,才是法治的時代。
責任編輯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