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同胞心目中,過年就是消費,吃喝玩樂、請客送禮、探親訪友,都要花錢。據中國社會調查所一項調查顯示,去年春節期間,20%的民眾花費1000元以下,43%花費1000元至3000元,22%花費3000元至5000元,5%花費5000元至10000元,8%花費10000元以上。花錢的理由是一年忙到頭,過年這幾天要享受享受,大大方方。
誰也管不住人家花自己的錢,也沒誰想管這個事,筆者只是想試問一句:過年,您準備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也不好回答,更不便議論。因為,人與人、家與家的經濟條件和消費觀念不同,錢是人家自己的,怎么花、花多少,都是自由,他人不必說三道四。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個人儲蓄存款總額已過14萬億多元,人均1萬多元,不能再要求老百姓還像《白毛女》中楊白勞、喜兒那樣買上2斤面、扯上2尺紅頭繩就算過個年,當然也不能鼓勵先富的人們去吃杭州“老正興”19.8萬元一桌的天價年夜飯。但筆者就過年花錢問題,還是有話想說,也應該說。
無論是城里腰纏萬貫的大款還是進城務工的農民,無論是消費觀念超前的“月光族”還是牢記艱苦樸素傳統的“老太太”,無論是仗義疏財的“宋公明” 還
是吝嗇小氣的“葛朗臺”,在過年的幾天里,花錢或多或少,生活奢侈或節儉,各有各的過法,不可能一個模樣。但在過年幾天里,倘若只算吃飯穿衣,比平時倒多花不了多少。“年關”、“年關”,今日之國人輕輕松松就能過了這道“關”。
先說吃。過去有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以及一些江湖人物追求“天天過年,夜夜結婚”的“好”日子,那是奢侈浪費,荒淫無恥。而老百姓過年,一年就過那幾天,結婚,一輩子就結那一次。老百姓過年,首先是想吃幾天飽飯,一年到頭吃糠咽菜,盼著過年時殺豬吃肉。而今天中國人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包括吃肉問題,平時隔三差五也吃肉,按老百姓的標準,也是“天天過年”了。據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1.8%和32.8%,也就是說,北京市民在“吃”上所花的錢,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只占三成。再說穿。過年穿新衣,這也是中國人過年的一個傳統,但今天的中國人,差不多都有一兩套新衣服,新衣服也不是過年那幾天才舍得穿。吃飯和穿衣基本不用發愁了,過年在吃穿上花錢很少了,這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情況。
但要看到,過年也有花大錢的。常見的有比富擺闊和請客送禮。先說比富擺闊。在有些富裕起來和其實并不富裕的人們眼里,春節是個比富擺闊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大宴賓客,大把花錢,再貴的東西也敢買,再好的東西也敢糟蹋。據新華社報道,在并不富裕的沈陽,市場上竟然銷售有150元一個的蘋果、1988元一盒的紅燒鮑魚、68000元一瓶的酒等“天價年貨”。這些年貨,不知都是誰買的。再說請客送禮。這成了一些人的負擔,也是一些人的機會,既是親戚朋友聯絡感情、加深友誼的機會,也是買官賣官、行賄受賄的機會。這也是要花錢的,有私款,也有公款。不是光當官的要請客送禮,老百姓也請客送禮。福建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工丁曾銘對記者說:“過一個年要花4000元左右,其中送禮占三分之一以上。”他認為送禮是最大的負擔。
過年還是少花點錢好,過簡單點、輕松點好,要歡樂,要和諧,別太累,別太煩,別讓春節成為負擔,更別在過年時鬧出這事那事。
責任編輯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