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民族文化中,有一個最招人喜愛、也最醉人的詞:春節。它像擺在歷史果盤里一枚沉默不語的果實,任人咀嚼,供人品味。它的核是經過了千百年風雨洗刷過的那種,很凝重,也很清香,在人們面前晃動著,使大人還是孩子都像吃了興奮劑似地圍著它的光環舞蹈。 不同的時代
,春節這個詞始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它因眾人的一種聚會或活動而形成,以后漸漸成為人們一年四季下來的“總結”與“發言”。到了唐宋時期,李世民在詩中依然吟詠:“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這印證出,當時的春節體現著強烈的節令感,是春天開始的象征。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春節的姓氏未改,但身份還是隨不同的時代在不斷變換著。燃燭守歲,細聽漏滴,暢飲屠蘇(一種驅邪醒魂的酒),合家歡慶,其樂融融。──這是春節很遙遠的過去時了。當然,在那遙遠的時光隧道里,我們也會聽到“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清涼,以及“寒暄一夜隔,客鬢兩年催”的感慨!按汗潯边@個詞在發展中,逐步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中心詞。它從不隨便發出聲音,但卻把身影清晰無比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我在很小時,也很清晰地感受過這個詞。還未入臘月,就扳起指頭數日子。即使真的等到春節來臨,也只能去過缺衣少食的春節。但我們對這個名詞滿懷著希望和激情。春節像一個天外的客人如約而至,我們這群快樂的孩子圍著它唱歌跳舞,打雪戰,踩高翹,直把小小山村給鬧翻過來。假如看到母親買回了幾尺新布,看到父親拎回了兩斤豬肉,就從心里真心實意地來感謝春節,認為只有春節才會有這大的魅力,才讓我們通向快樂而潔凈的樂園。 現在再看看春節,已是錦繡一片了。中國人過春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在春節身上,凝結了國人太多的向往和期盼。它是一年的過去,是又一年的開始,所以現在的人們把它打扮得很時尚,很鮮艷。衣食溫飽早已解決,吃年飯興起去飯店的熱潮,QQ問候,短信祝福,網上賀卡,旅游過年等等,把一個本來很傳統的春節變得現代而個性,充滿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有位名人說過: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對于春節也是一樣,越是傳統的精神,越是現代的。當我們站在二十年、三十年開外的地方,也別去說二百年、三百年,來眺望一下春節的“將來時”,就一定會發現春節這個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是多么的純潔而可愛,每和它親近一次,人的心靈就會受到沖刷和震撼。當我們在想著花樣去過好傳統節日時,一定不要忘記它傳統的根,這樣,在春節這個特別的詞語身上,就有許多新的意義等著人們去發掘,去為它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