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1月22日訊 近年來,本就讓消費者霧里看花的眼鏡市場又因大型專業醫療機構的殺入再生變數,省城眼鏡市場凸顯醫學派和傳統眼鏡店兩大陣營。
上月初,省立醫院醫學驗光配鏡中心在省城泉城路開業,震動業界。而省立醫院并非涉足眼鏡市場的首家專業醫療機構。濟南眼科醫院、愛爾眼科醫院、山東眼科醫
院等都已先后介入醫學驗光配鏡市場。他們認為,配鏡“姓醫”不“姓商”,眼鏡是一種特殊的醫療衛生產品,配鏡是一種專業的醫療行為。這之前,消費者配鏡大多會選擇去普通眼鏡店,只有部分有眼科疾病或嚴重視力缺陷的人才會去醫療機構的眼科。
泉城路某眼鏡店人士表示,配鏡的確需要一定技術,但一味地宣揚其是醫學行為也是片面的。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一些大型眼鏡店在技術水平、硬件條件上并不比醫療機構差。而個別以超低價為賣點的眼鏡店,則直接喊出了“眼鏡如草”的口號,宣稱眼鏡是一種簡單得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他們認為,醫學派將其定位為醫療行為是“高攀”科技,為謀取暴利找借口。一場口水戰攪得消費者更加糊涂。
專家認為,兩大陣營之爭的背后是市場之爭。據有關統計,我國城市人口中,至少七成市民在消費各種眼鏡,其中,每年我國配制的學生眼鏡就高達1.2億副。而在發達國家,平均一個人一生要消費24副眼鏡。市場潛力之大可見一斑。如果說首輪洗牌是大店小店之爭的話,醫學專業派的殺入將推動我省眼鏡市場第二輪大洗牌。(李巖俠)
|